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中國內地] 中國紙媒的“去書名號”策略

8月1日電/當社交媒體剛剛開始在中國大行其道的時候,一些嗅覺靈敏的傳統紙媒就馬上利用微博平台增強讀者互動,提升媒體品牌影響力。例如,《新周刊》在新浪微博上擁有近860萬粉絲,它給《新周刊》帶來的好處是:發行量增長、廣告量增長、品牌延伸。《新周刊》執行總編封新城有個說法:@新周刊可能會大於《新周刊》,紙質《新周刊》也許在某一天會是@新周刊的贈品。 # M1 z2 b6 D7 E& k

! W9 S9 C! {% E/ z; i0 T! C! c  光明日報報道,之後,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微信成為用戶最活躍的移動社交平台,並慢慢發展成為大量用戶獲取信息的第一入口。“朋友圈”的分享互動和“訂閱號”的信息推薦,基本可以滿足用戶獲取不同信息的需求。在微博影響力日益下降的情況下,媒體再次尋求利用社交網絡的傳播之道。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o( t/ [7 W/ N, f# {

$ B' Q5 g  P* N' y& a: {公仔箱論壇  騰訊微信針對個人或企業用戶推出合作推廣業務,將其命名為微信公眾平台,用戶註冊微信公眾賬號後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台進行品牌推廣。微信用戶通過關注某一微信公眾賬號成為該賬號的訂閱用戶,公眾賬號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台發送消息或與訂閱用戶進行互動。媒體馬上發現,它們可以利用公眾平台在移動互聯網上進行一對多的傳播,因此,它們不僅在上面開設官方賬號,運營豐富多彩的內容,而且還嘗試進行縱向開掘,提供更加深入的報道與觀察。
& ~# J# V* y! H% m6 ^公仔箱論壇
+ Y3 l- v8 N. G# b5 T公仔箱論壇  財新傳媒出品了一系列微信公眾號,包括“旁觀中國”“金融混業觀察”“無所不能”等,其中,“旁觀中國”精選國際輿論對中國話題的報道、分析和評論,“每天花上十分鐘,看看全世界對中國的態度,了解態度背後的故事”;“金融混業觀察”在金融混業大潮勢不可當,各類金融創新層出不窮的情況下,提供客觀及時的金融行業、金融監管的報道精粹,分享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無所不能”專注報道能源領域的重大事件、公司、人物、科技和趨勢,從政治、經濟、社會的更廣闊視野探討能源對於每個人的切身影響。這些做法,既推動相關的記者編輯進行專業性的深度開掘,也滿足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分眾的精准需求。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N' F9 L! a; C4 {
$ `! i% X% n( A
作為財新傳媒的掌門人,胡舒立明確提出要實行“去書名號”的戰略。她為財新傳媒設立的願景是,互聯網產品將是財新的主產品,雜誌只是副產品。2014年,財新傳媒所有的人力資源都要壓到這上面去,其做互聯網業務的人數要超過做紙媒的人馬。
4 K  Y# [5 O9 M, h/ d5.39.217.76: u, m! m4 Y) A' z/ c
  東方早報社投資兩億元,上馬“澎湃”項目:紙質《東方早報》逐步縮版,只保留部分編輯;原有團隊三分之二的成員轉戰新媒體,其中記者整體劃移,試圖打造一個時政財經新聞社區,進行互動式原創深度報道。7月22日,澎湃新聞上線,宣告要在互聯網世界做原創報道,儘管其商業模式仍不明朗,但仍代表了勇於探索的傳統媒體試圖依靠原創的、優質的和定位精准的內容,輔以技術運營,來吸引目標用戶和讀者,並產生流量和收益的努力突圍。可以看到,紙媒正走在關掉印刷機的路上,開始了數字化優先戰略,該戰略將把傳統記者和免費工作的熱情公民結合起來,奔向“新聞的開放性未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