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個星期,中國大陸當局針對證券市場推出了雙降、調降利率與存款準備金率,由主管股市的證監會宣稱「場外配資」、有關融資戶的斷頭風險已和緩,財政部同意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股市,甚至透過大買指數股票型基金(ETF)撐盤等等做為,讓陸股再現猛牛走勢。種種的救市措施,台灣都不陌生,股民也幾乎都經歷過。超英趕美的中國股市,任何一個數字紀錄都是難以想像的。單日成交金額超過九兆台幣、一天有一千五百檔個股跌停、單周有三百多萬人開戶、每天交易的股民超過四千萬人…,種種人類證券史上的紀錄,只說明了一件事,陸股真的很熱。超熱的陸股,也吸引了台灣股民前仆後繼的「登陸」投資,不論是繞道香港、去大陸號子開戶、買基金等,台灣股民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就是想參與陸股的上漲。尤其,經歷過幾波萬點瘋牛行情的台灣股民,在風險控管的「台灣經驗」比起大陸股民有概念,也更有機會發大陸財。與大陸產業鏈高度相關的台股,今年也深受陸股影響,當陸股大量吸金的同時,台股一度出現超冷的市況,但也因為陸股的熱,帶動台股衝上萬點。然而,與陸股該保持怎樣的距離,始終是證券主管機關與台灣股民難以拿捏的分寸。經濟部最新的統計,或許可以說明兩岸的各式競合。台商的接單生產地點,今年出現了在地生產與海外生產,特別是在大陸生產各占約百分之四十七的兩頭重現象,這顯示,台灣產業鏈與大陸的關係更進一步提升。經濟活動在哪裡,股市題材就在哪裡。面對過熱的大陸股市,投資人的資金可以快速抽腿,但產業的生產與製造,無法說走就走。更何況,面對可能將是全球最大的市場,台商已經有的優勢為何要放棄?不少產業界人士指出,台灣企業不見得要持續在大陸投資,但善用大陸的製造能量,將台灣企業的轉型頭腦、創意落實,才是台灣發展的契機。或許,「接力研發」的概念,可以作為台灣企業轉型升級參考。在半導體產業快速成長的年代,一顆新晶片的設計出來以後,是由美國西岸的矽谷工程師設計原型,矽谷工程師休息的時候,交給台灣的工程師進行商業化設計,然後由大陸工程師接棒寫韌體。大西洋的兩岸三地,可以成為全球產業的分工模式;台灣的腦也可以結合大陸的手,成為國際供應鏈的強有力競爭者,兩岸各司其職,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或許就有機會成真了。8 U5 m7 ~5 D/ ]% A,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