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近日称:没有给最穷的人,而是给了中产阶级,这就是扩大贫富差别的方式。他认为,现在所谓的住房建设计划,是排斥市场、挤压市场的,如果因为保障性住房挤了商品房用地,商品房用地价格不是更高吗?重庆最近就宣布对公租房放宽了申请条件,其中参加工作3年以内且没有住房的公务员,也列入了公租房申请人群。同时,重庆市还取消了公租房申请人收入限制标准。这样的政策变化俨然成为了任志强观点的现实注脚。
( N9 \2 Z1 X0 `3 d& j5.39.217.76保障房建设一直被业界视为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基石,但其必要前提是,真正为中低收入群体居住所用。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保障房频现“配置错位”现象,甚至沦为投机获利的工具,致使其抑制房价泡沫的建设初衷落空。只有消弭保障房与生俱来的溢价空间、并严格监管,才可能真正让其发挥出抑制高房价的市场作用。
. f# g, `# @) q: X0 f/ R) L1 t9 c公仔箱論壇表面看来,一些地方对公租房准入条件进行放宽,可以让更多人享受社会住房福利,但放宽的同时也让分配机制扭曲的概率大增。如果以程序正义的规则来考量,至少在保障房分配初期必须坚持严口径的原则,否则制度扭曲只会给市场运行造成更大的伤害。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公租房数量最多不过150万,至少距有关部门承诺还有70万缺口。这意味着,坊间还有许多低收入家庭未得到应有的住房保障待遇,在各地保障房建设普遍供不应求格局下,政策允许手捧“金饭碗”的公务员进入分得一杯羹,由此产生的结局着实耐人寻味。有关部门不是认真研究公租房设计未能和目标人群良好对接的原因,而是顺水推舟将其拱手相送给更高的收入人群。由此形成的保障房配置效果,与建设初衷南辕北辙。更为关键的是,重庆的公租房政策规定,几年之后租户有权购买,而且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如若相对高收入群体较贫困家庭更早获得公租房,并在若干年后将其出手获利,那么本为稳定民生的公租房将再度扮演起扭曲社会财富分配的角色。5.39.217.765 T7 P+ Y8 I7 R% K; e
事实上,部分人士凭借公权力在保障房市场“鸠占鹊巢”现象屡见不鲜。有报道称,作为长春市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工程,团山小区内的经济适用房就被公然叫卖,业主多为当地公务员。有记者测算,该小区楼盘公开售卖价已超过经适房最初定价的2倍多。众所周知,经济适用房的价格较周边市场价格普遍低廉,经适房价格“翻番”的潜台词就是同板块商品房价格可以“飞得更高”。
, L2 T! K; k0 X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那么,公务员为何频频成为保障房业主呢?原因不外乎两个,其一,保障房供给信息不透明,真正需要得到住房改善的人群申购无门。例如,近10年来,山西晋中市城区建设了约6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当地却从未面向社会登记、审核过符合经适房购买条件的家庭。在惩戒制度迟迟难以到位的监管环境下,难免让寻租者“近水楼台先得月”。另一个可能是,保障房设计偏离了目标人群的承受能力,继而成为了较高收入者的投资品。例如在河南省漯河市,当地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仅比商品房低一两百元,不具备明显销售优势。而一些地方保障房价位与中低收入者相吻合的,又经常会因为交通不便、配套设施落后等问题,难以成为适宜中低收入者生活的场所,反而成为了市场分配的鸡肋。归根结底,保障房吸引投资者纷至沓来的重要原因在于,通过其价格洼地可以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而监管不到位则在其中起到了催化作用。在近年来两会上,许多代表都纷纷建言在保障房市场推广租赁模式,但却遭到了地方政府的否定。对于资金压力较大的地方政府而言,以售为主的经适房可以让投入资金快速回笼,“一卖了之”、简单方便;而以租为主的公租房不仅会长期占用投建资金,而且需要承担后续管理责任。两相权衡之下,经适房模式在各地广为推崇,即便重庆此次以公租房之名区别于经济适用房,但同时也设定了若干年后租客享有低价购买的权利,其实质与经适房并无二致。
* h; U$ B% O, v其实,在住房保障工作推行较为成功的我国香港地区与新加坡,均秉持了以租代售的基本思路。我国保障房市场的健康演绎,也应遵循这一路径,以便削平其利益高地,并彰显出公益属性。其中的关键则在于,地方政府不再染指利益博弈,退而扮演起裁判员角色,将卖地所得纳入预算体系,或设立专门的保障房建设基金、或鼓励社会资金投建,无论盈利亏损皆与地方财政绝缘。当然,这一改革牵涉当前财税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通盘革新遥不可及,可以长期停滞不前。
% B1 j+ \7 D4 v# n4 T- a5 {: J保障房的名义服务对象与实际入住业主发生了偏差,不仅形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扰乱了楼市调控的正常步伐。对此,有关部门该认真反思一下自己的职责与定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