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尊重事實理性討論 正面推國民教育

當局計畫把“德育及國民教育”列為中小學必修科。由於這一科主要目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再加上課程及人手編排的技術問題,在教育界引起不少爭議。
' Y# G. M0 W5 Z' _1 u) j9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tvb now,tvbnow,bttvb! U' `3 M1 U5 ^; x" e( o
  香港《星島日報》社論指,現時本港已有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的課程,不過是分散滲透在不同科目中,對學生潛移默化,比較“軟銷”。教育局昨日發表諮詢文件,建議把這方面的教育獨立成科,並且在名目上把“公民”轉為“國民”,難免引起教育界的政治敏感反應。
6 z1 A# m/ G- e6 s+ l公仔箱論壇
% X) R/ i9 @7 L/ c9 z公仔箱論壇  本港回歸前,基於政治原因,殖民地教育一向淡化港人的國民身分探討,以致回歸後還出現港人較為認同“兩制”還是“一國”的議論。中央領導人一直關注,如何培養港人的國家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 i+ S2 E  K; i9 H( M
, O2 N% C& g* t% v
  多了解國情有利下一代
: D) V3 E# f$ z7 x- Jtvb now,tvbnow,bttvb  國家主席胡錦濤來港慶祝回歸十周年時提出,要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使香港同胞愛國愛港的光榮傳統薪火相傳”。今年三月兩會舉行,主理香港事務的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會見港澳政協委員時,同樣提出了關注。
+ m# z5 Q- G2 H) _' T公仔箱論壇   @4 Q/ I) e, I' |" O2 ?5 V. S5 y- w9 }
  除了中央關注,近年中國國力提高,與香港關係日益密切,同時在國際舞台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增加對國情的了解和掌握,有實際應用上的需要。現在西方國家,學習中國文化和大陸國情,成為中產和專業人士對下一代加強競爭力培養的新潮流,分別在於,外國人了解中國國情,抱有異國人士和功利為先的眼光,香港人增加對國情的了解,則是以中國人的身分,感性上有不同的投入。
8 v2 M! Y0 p; Ktvb now,tvbnow,bttvb
) _( I! g& _5 z* O# M. j5.39.217.76  絕大部分港人都認同愛國這個大原則,但是,落實到愛國的定義、方式和途徑,爭議就比較多,不過,對國情的了解和國家的意識,應該從對事實的了解開始,過分把課程作政治解讀,容易以偏概全。
; h5 }; W" T2 G- J; U5.39.217.76 tvb now,tvbnow,bttvb: {5 b, C1 l; m' n) h) n/ H
  西方經驗有助關心社會tvb now,tvbnow,bttvb& Y: X, p5 B8 p  j# N
tvb now,tvbnow,bttvb' i, U3 s1 ?$ {8 _: R. J
  以滲透式還是獨立成科式推行國民教育,各有優劣。在中國關係密切,社會日益互動下,獨立成科可以較有系統評估學生接受訊息的進度,有社會發展上的需要。由於涉及價值觀導向,當局不列為公開試科目,只建議在校內成績表作出描述性評核。公仔箱論壇( ]) O. ^+ J. Q/ I4 z( l

% Z3 ]3 T' g" }+ c, }; C5.39.217.76  本港作為中國主要城市和國際都會,港人與內地和各國的接觸與日俱增,需要培養下一代以身為香港人、中國人和世界公民的定位,來分析各方事理和作出對應。這關乎本港未來發展的實際利益。“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從個人、家庭、社群、國家和世界五個範疇,來培育社會接班人,內容相當多元化。' c9 N# U9 N! |$ w& i; i

7 N5 ~- r$ U+ _2 g! V& }0 Z# R. U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國民教育在西方並不陌生,實施國民教育沒有令外國的年輕人失去批評和監察政府的意識,反而鼓勵了他們對社會的關心,國民教育只要做到尊重事實和理性討論,可以增加下一代對國家了解之餘,絕對不會有“政治洗腦”的效果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