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日、中救灾决策之异同

  笔者在凤凰网专栏发表了一篇题为《日本救灾能力的七不足》的文章以后,引起中国网民热议。许多网民认为中国处理灾情时弊端重重,指责该文贬低日本而褒扬中国,亦即长自己志气而灭他人威风。' E# c. n1 R. }1 M1 z. {
  须知,平日一国救灾行动是否高效、有力,涉及决策层的专业水准、处理紧急事务的执行力以及跨部门协调的能力。救灾行动是否快速奏效,往往在该国处理国际危机过程中,是衡量其应变水平之高低及能力之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准。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 a0 Y, K+ K" `  F3 U9 k( q4 {
  持平而论,中国救灾能力确实是相当高的。一条原因即中国政府是带着战备观念处理重大灾情的,救灾如同打仗。众所周知,解放军是救灾的主力军,既然军方视救灾如同打仗,其行动必然是高效、有力的。这方面,他国很难比拟。
$ J" i1 B: F: }% ~' e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即如汶川大地震,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主掌救灾对策,指挥部办事机构的骨干就是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由作战部主理救灾事宜,才能使得救灾对策高速付诸实施。否则,又如何能够在数日内从各军兵种调集大批兵力、物资,并调动诸种交通工具火速运往灾区呢?相信绝大多数读者都不清楚这一基本事实。
) X( D) j4 G# K3 Qtvb now,tvbnow,bttvb  既然笔者关于日本应变能力不足的说法引起热议,笔者就谈谈对日、中两国决策机制的认识,以飨读者。5.39.217.763 @& Y* F; K  h/ |3 Y0 h: W* P
  在往昔日本扩张的历史上,大时代产生了若干大战略家。日本首先与一个世界级强国结盟,在该国默许甚至支持下,在向周边扩充势力范围的过程中,蚕食鲸吞,为日后国力更上一个台阶埋下伏笔。其间,日本又巧妙地掌握一个“度”字,致使该强国日后发现事有蹊跷,却为时已晚。
4 F4 |9 u  E( x: p! G# 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例如日本始则争取俄国作壁上观,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以后,趁势插手俄国视为禁脔的东北;继而取得德国、英国的谅解,在日、俄战争中重创俄国,将东北夺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在一次大战期间,日本声称替英国维持在亚洲的既得利益,趁机攻占青岛,席卷山东,却又暗中胁迫袁世凯接受等同亡国的二十一条。5.39.217.760 Q/ b# ~: T8 d& V  k: X3 f' s
  终于日本兵锋南指,侵犯了英、美等国在长江中下游的重大利益,这时英、美已经无法强力制止了。至今日本战略家谈到帝国时期文武韬略的成功之处,还是耳熟能详。3 I% _5 E1 R! L1 q+ ]6 ?1 O$ k/ }
  及至上世纪20年代,日本战略水平每况愈下。1932年1月28日,日、中两国军队在上海交战之后,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国民政府抓紧备战,制伏各地军阀,行政权扩及西南大后方,红军也被逼侷处陕北一隅之地。国民政府的权威如日中天。
  j# M( l- M+ I( d# c  值此期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迅速,至1936年已经创造了国民政府时期的最高水平。同时中国又从德国进口先进的武器系统,装备了若干精锐的徳械师,并引进德国技术扩充了军事工业。此时,日本军方方才惊呼,这样下去,中国不出十年必然夺回被日本在1931年鲸吞的东北。1936年2月26日,日本少壮派军人“追源祸始”,刺杀了批准淞沪停战的日本首相犬养毅,是谓二二六事件。5.39.217.76- {: f9 z7 q% {$ c0 a7 B
  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仍然缺乏大开大合的气魄,采取了“添油”战略,在中国战场上逐次增兵,以致始终制伏不了中国。李宗仁在其回忆录中指出,假如当年日本一鼓作气,大举入侵,很可能会囊括中国全境。他的评断是日本人难以摆脱小家子气,结果作茧自缚。) v( n4 Y5 P7 ?% ~. q$ ~1 G' Z
  时至今日,日本仍在战略上既欠缺自主性,大手笔又阙如,在对华政策上具体体现在唯美国马首是瞻,却又不像美国那样举措稳健,不时要搞一些小动作。比如美国对华采取强硬政策,日本表现得比美国更加强硬;美国对华采取友好政策,日本又表现得比美国更加友善。这说明日本在战略上缺乏胆魄,又急功近利,因而表现得比较浮躁。这同日本决策层精明有余、高明不足的传统不无关系。公仔箱論壇2 ~1 {- u3 s( H! C6 n3 ]
  至于中国应付灾情的决策机制,也有不足之处。下面聊举两则荦荦大端:2 Y, w- x6 r* Z+ n2 U4 j; D
  其一是只求就事论事,缺乏远略。具体而言,针对灾情“预防、预警、预报”的工作,非常不健全。一旦重灾发生,则依靠一党执政的有利条件,调动全国政治、物资、人力资源,全力以赴。如此,灾情出现,势必代价很大,后果严重,难免引起外界訾议。久而久之,形成“焦头烂额为上客,曲突徙薪无恩泽”的官场怪象。直接的负面后果至少是效费比不佳,以致“少办事,多花钱”。
' }% t+ V( y) P) q. e  T5.39.217.76  譬如,1997年,北京讨论下一年度国家水利拨款数字时,仅人民币7亿元,总理朱镕基督促增加,各部门以资金缺口大为藉口,互相扯皮,最终仅加至14亿元。来年长江大水灾爆发,灾情空前严重,全国人大一次追加水利拨款200亿元。毕竟资金还是有的,却迟至大祸临头才肯拨付。可见,欠缺的只是远见卓识而已。
! V  A( e# _) U% j  其二是中国决策层缺少一个拍板机制。目前大多数领导人是工程师出身,又遵循集体领导的模式,“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势所难免。不少领导人心知肚明,确实存在着危机,却囿于决策层“和谐”的需要,不肯也不敢负责拍板。直至灾难降临,铁定的事实摊在桌面上,领导人迅即统一意见,于是方才诉诸于统一行动。此时,为时晚矣。这是决策机制中积重难返的现象。tvb now,tvbnow,bttvb8 Z) C4 M/ l; M& V
作者是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员公仔箱論壇5 ?/ |1 ]4 `7 t% u$ M' R( C7 e+ _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