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蔥」一代 幾人能識耀邦tvb now,tvbnow,bttvb% t+ M! Z) p9 @3 w
2 d; _+ I; [* `0 K
+ I: A' |$ X, _* g+ \北京定於十一月二十日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一百周年誕辰日當天,以空前的高規格紀念這位深孚民望而在官場引發極大爭議的前國家領導人。從「文革」到改革開放再到一九八九年的「六四」事件,胡耀邦一生中份量最重的人生篇章,連結著中國當代最為波譎雲詭、天翻地覆的歷史時期,與每個中國人的前途命運休戚相關。然而,今天中國的年輕一代,又有幾人能識得這位曾經扭轉乾坤的政壇巨人。tvb now,tvbnow,bttvb- `4 B; V3 n* H- o# ? x" h9 w& U
' a2 Y& K& U) Y5 c9 k5 a* Btvb now,tvbnow,bttvb中國當代的年輕人中,很少有熱衷政治的。從小到大,家庭、學校對孩子的期望與教育模式,無非是循着考所好大學、找份高薪的好工作,然後成家立業的軌跡行事,似乎人生於此已算完滿。5.39.217.76( c$ h6 j# G' m5 i+ [' _
* ]* R7 q* B5 D }9 _2 X( h" A2 u. ]9 Etvb now,tvbnow,bttvb而大多數年輕人在這樣的社會氛圍的薰陶下,也會循規蹈矩,以此為人生唯一的「正途」,以為現在看似物阜民豐的日子,是生而有之、理所應當存在的。社會充斥實用主義與功利色彩之下,中國的年輕人往往一心埋頭經營著自己的小日子,甚而連這一路之上道邊旁逸斜出的「花草」、「風景」,都鮮有興趣探個究竟,更別說遇上「荊棘」時避之唯恐不及。
1 t. G! ]: I& h, g1 m1 j( N5.39.217.76
2 S" u% a3 b' K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這種過度專注個人私利,而對歷史無感、對如何參與社會活動與政治生活無感的現象,實質上已經構成了對中國社會發展的阻礙。而這一現象的長期存在,不僅與商品經濟的無孔不入有關,也與民眾的參政、議政需求長期以來未獲得充分滿足有關。tvb now,tvbnow,bttvb6 y; q6 T: N q* s L. d
3 s2 t: o1 H2 d( k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像互聯網上不時迸發的各式奇談怪論,像一有風吹草動便四處流播的各類謠言,像不少地方的民眾在與政府意見相左時動輒暴力相抗,像各級、各式選舉中買票事件橫生而人人安之若素,種種怪景亂象,在在表明整個社會的政治成熟度相當欠缺。公仔箱論壇+ J, I4 j) {3 C* s0 j
; g+ b$ W9 N5 y" D4 q1 n中國的一九八○年代,至今仍被諸多史學家、中共黨內人士及民間學者,認為是「中國政治上最為民主、自由、開放的年代」。彼時,恰正是胡耀邦居於權力核心,主掌大政的時期。於今人們懷念他甚而感恩他,概因他任上一直頂着巨大壓力平反「文革」中造成的冤假錯案,推動了一場全國性的「真理標準大討論」,更致力於限縮官員的個人權力,以期讓民眾擁有更多的政治話語權。
: W1 N# H3 M6 o, G! u" _5 w @, s
/ b' l7 l! F7 Z+ D! C5.39.217.76然而他在一九八七年因「反對自由化不力」被迫辭職,兩年後匆匆離世,留下一生難以釋懷的政治抱負未曾實現,更由此引發了其後震撼全球的「六四」事件,而中國亦自此步入對這段歷史的緘默期。今天中國的年輕人醉心於生活中種種「小確幸」,沉迷在如何掙大錢,如何娛樂、旅遊、追星等種種慾望與享受之中,而鮮少將目光投注於關乎社會運轉的政治基石領域,其實正是這一歷史緘默後遺症的產物。公仔箱論壇; I+ z3 ]5 A, U& O/ s* D
4 K& }# \7 v% i: a d4 J公仔箱論壇隨着年輕人的不斷成長,未來中國的命運將會交付在他們手中。如果這種歷史斷層持續下去,無疑將會造成極大的政治與社會隱患——不知過去,就不能站在歷史的高度,清晰地規劃下一站的行程。
7 J3 ~' {3 Y8 p/ b+ Q7 f! _5.39.217.76
/ ]; Y I9 q h4 k6 V; t$ X公仔箱論壇北京這十年以來,逐漸放寬了紀念胡耀邦的尺度。外界至少能從其對待胡耀邦的姿態上,嗅出些許鬆動的政治氣息。這一方面出自執政黨重塑威信與凝聚力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回應為現今青少年一代填補歷史斷層的現實需求。tvb now,tvbnow,bttvb% j7 b" k+ b* S. t l5 p0 `! U$ S
tvb now,tvbnow,bttvb% R9 J; R/ D3 D2 [3 s2 y1 [/ {
而對中國的年輕一代來說,瞭解胡耀邦其人,瞭解中國由一九六○到一九八○年代這段歷史,不單是為知道這個社會以及自己「從何處來」,更要明瞭未來應「往何處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