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彤: 新官均「有感覺」無理性
7 o2 B; h$ n7 n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 }9 ], j4 L' A
8 U( g' l" i- E9 R+ L# Wtvb now,tvbnow,bttvb剛過去的七一遊行人數高達四十萬,梁振英新政府首要任務自然是挽回江河日下的公眾信任度。因此,一眾政治任命高官甫上任便積極落區,通過走入群眾的方式爭取市民的支持。溝通貴乎雙方真誠、坦白交流,從他們近期落區的表現,當中充斥故弄玄虛的政治辭令,試問與群眾關係由何建立?試問如何令人不質疑這是一場又一場流於形式的政治騷?tvb now,tvbnow,bttvb4 @; @! \8 t6 m2 `
' [& c, v$ x% y" Y- c
最近,從新聞報道中三番四次聽到特首及一眾高官落區機械式回應「有感覺」,實在令人生厭。譬如上月被問及對李旺陽事件的看法,梁振英表示「與香港一般市民的感受相同」;日前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被學生詢問六四事件,他又表示自己「有感覺」。從他們面對群眾的統一口徑,幾乎可以肯定「有感覺」一詞將會變成現屆政府最火熱的政治用詞。積極地看,新政府領導人不再像曾蔭權執於己見、自誇自己的意見代表全體香港人;反而敢於承認社會主流的看法,沒有不予置評,這一點的進步確實值得褒獎。然而,這種說法很大程度上刻意迴避了對方問題的核心所在,以為藉此便可以蒙混過關,絕對不是一種誠實的回應方式。5.39.217.76% L7 ^3 P7 E7 q1 \+ P5 |7 O7 S
公仔箱論壇8 A4 V t" y# ^! D
首先,「有感覺」的狡猾之處是看似訴說某種個人意見,但實際上完全沒有透露半分個人真正的看法。一旦被人家再追問下去,他們往往不置可否,所以到底這是甚麼感覺,是正面還是負面,旁人根本無從稽考,遑論進一步交流意見。其次,這種回應大有偷換概念之嫌,人家在問你對事件的看法,你卻不談看法只談感覺,把認知(cognition)和情感(affection)混為一談,簡直是牛頭不搭馬嘴。他們千方百計的繞過事件客觀的是非黑白,這一方面是礙於政治形態不能或者不想正面回答,另一方面又不願說自己無意見而顯得麻木不仁,於是便創造這種似有還無的鬼祟答法,純粹訴諸於主觀情感的分享,無非是希望確保最高的政治安全系數。
/ u$ @. I7 y9 @0 e8 |tvb now,tvbnow,bttvb
: Q. x) ]2 _8 R- u m* r某程度而言,這可說是梁振英政府在體現唐英年的遺風(legacy)。因為這種語言的偽術並非由梁振英政府首創,其實早於今年三月唐英年出席普選聯論壇,便曾以「市民對六四事件是有感覺」去迴避敏感政治議題。令人意外的是,當時缺席的梁振英,如今卻將這種語言的把戲據為己用,發揚光大,運用至更爐火純青的境界。然而,如果這就是梁振英念茲在茲的「走入群眾」的話,恐怕無助於修補政府與市民間的嫌隙,建構和諧社會也就幻化成一縷口號的泡沫。
% `6 p$ |% |6 l- T5.39.217.76
' Z# p. o( x3 b* e, {. d+ f! R- W, n/ O- K& b* H3 K3 H2 V+ J
亦彤 自由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