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似乎不是規則「愛好者」 彭曉芸
7 b' R* v1 e# G* I8 o, Q: z. m+ F
# ]1 y; y/ ?6 b/ y1 V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這兩日,我經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在大陸某微博大戶「織」了一段時間「圍脖」之後,由於對其遮罩、刪帖的不透明小動作的不滿,我宣告停止更新以示抗議,訴求的目標,不是立即去掉這一中國特色的網路審查制度,而是希望他們做到告知和不「忽悠」,即便把微博視為一個遊戲,也要有關於公平遊戲的規則。這在國內並非沒有企業做到,另外一個知名社區,就可以做到隱藏或刪除你的微博,發系統消息通知,且附有操作的管理員編號,還可以申請復議,取回你的微博。公仔箱論壇' t( U' C) W7 ?* h" y
tvb now,tvbnow,bttvb; u. A8 l- J/ [# O% n1 r) T$ Q
當我發出停止更新的抗議之後,既有讚賞的網友,也有不少人認為我簡直是不諳國情,小題大做,太較真了。其實這是國人的普遍心態,有深厚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基因在作怪。簡言之,中國人似乎不是「規則」的愛好者,他們對規則不太感興趣,更注重實際的結果。很多勸慰挽留我的人,他們的理由是,我們要利用這個平台,做更重要的事情,潛台詞裏面,自然有追求自由民主的意味。我不是說這樣的策略毫無道理(更不是認為只有用腳投票這一種抗爭劇碼),也不是說追求民主大業遙不可及,不是當下的議題,只是想要從這一現象,獲得一個自我教育和文化反思的視角。
% Z$ _" y( M4 U5 F
; G; U6 \ J6 `8 _0 B2 B/ X-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國情如此﹕規矩行事 寸步難行
" y/ r) @+ U0 O! P, m: F; Y1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在大陸,經常會聽聞這樣的事情,公務員考試要找後門,生孩子要給紅包,買火車票要托熟人,甚至於,想做好事也得繞個彎子,先破壞規則拉好關係做好鋪墊。如果你想要規規矩矩行事,你會發現寸步難行,哪裏都有挖好的坑讓你一頭栽進去,人們莫不沮喪。久而久之,不守規則就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如果誰在這個時候——尤其是找了個比較小的議題來認真,那麼,人們就會笑你「傻」了。1 _2 j, [% @9 U5 B: P- e+ @
) e- f! X0 i; J/ b$ K
規則到底重要不重要,想必在社會治理制度化程度高的地方生活過的人,都會深有體會﹕文明社會簡直就是由一堆煩死你的規則建構的,且不遵守的代價極高。但在法治程度仍有待完善的大陸,規則往往被棄如敝履,缺乏對規則的恪守和建設。
$ N: [+ V' b2 e5.39.217.76tvb now,tvbnow,bttvb7 d I7 \# l7 d3 v" G
其實,民主轉型的過程,何嘗不是一場規則的建構運動呢?假如當我們發現大陸的民主化進程有所停滯,公民社會的發育剛剛萌芽卻又飽受內外交困的夾擊,可能容易發現,除了「體制性拘謹」(大陸學者孫立平指出,「在我們的社會中有一種過分估計社會動盪的可能性,不恰當地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結果是使許多應該做的事情不敢去做,應當進行的改革無法向前推進的傾向」,這種現象,他稱之為「體制性拘謹」)的根本原因,對於民間社會來說,則是其自身的公民意識仍然有待養成,前者需要當局摘下「維穩緊箍咒」,讓民間社會釋放活力,這非民間可左右,需視乎當局的政策考量,但後者主動權則在民,也是當下大陸公民社會自力救濟和公共意識轉化的關鍵所在,值得引起關切。
: a( r9 ~' V: r6 D: ]/ k
) }9 ~6 P9 I7 q5 \* I1 Q從廈門PX化工廠、廣州番禺垃圾焚燒廠等項目的集體抗議,到去年的上海大火十萬市民獻花行動,以及近期的新聞熱點——錢雲會事件引發「的公民觀察團」,公民力量應當說在強有力生長中,但比較讓人憂慮的是,這些公民力量目前仍然缺乏從公民行動發育為社會運動的內在能量和外在土壤。公民行動和社會運動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偶發的公民抗議或公民訴求,後者則是提出要求的持續運動,組織化程度較高。但是,目前的困局在於,政府方面基於追求穩定的強烈動力遏抑了公民社會的發展,而持續社會運動需要社會成員對於規則的高度認同和建構能力,這方面民間意識則遠未覺醒。如此雙重桎梏之下,企望由散發的或匿名的集體抗議行動而轉化成為真正的社會變革,恐怕並不現實。公仔箱論壇& |" X0 T1 m3 ~ _8 j
' ]! f# b+ _- i$ w$ ltvb now,tvbnow,bttvb如香港學者張德勝在其1989年出版的著作《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所指出的,中國社會似乎有一種強烈的追求穩定的秩序情結,他通過這本書把中國思想中的「聞亂色變」心理情結闡述得很到位。如果對照這些年中國大陸所呈現的維穩力度,可以說,漸漸走入死胡同的維穩邏輯和維穩情結,確有其內在的政治動力和文化淵源。弔詭的是,一個追求穩定的社會,按理也應當是一個愛好規則的社會,可是從官方到民間,規則卻形同虛設,常常被無情踐踏。這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其實他們追求的穩定,並不是真正的井然有序,而是一個沒有安全閥的高壓鍋表面上的寧靜,卻忽視了裏面正在沸騰的一鍋粥隨時可能引爆。如果當下的社會矛盾和社會衝突,無法以獲得社會共識的規則來緩和與歸置,公民社會蠢蠢欲動的能量沒有得到釋放,那麼,大陸可能真的會成為一個高風險社會。tvb now,tvbnow,bttvb; X3 \/ Z3 S7 ]& S8 d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M- T0 U+ B1 y+ j* g: Z8 L
哈佛學者﹕忽略規則 變革不可能tvb now,tvbnow,bttvb6 A/ S1 W1 f8 r
哈佛大學教授裴宜理曾經指出,中國政治秩序的特徵一直都有能力維持(並且在某些時候甚至是激勵了)大規模的大眾抗議而同時不破壞掉體制的基本支柱。在他看來,只要中國的大眾抗議是針對「人」而不是「規則」,那麼,所謂的社會變革,就始終是不可能的事情。從這個維度來看,學會抓住規則作技術性抗爭,是比較可為的空間。如近期廣州人大會議「曬」缺勤代表,媒體公布出勤,這與台灣由40多個民間團體結盟成立「的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公布立法委員出勤統計,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在於,後者由公民發起,社會參與度更高。又有院士鍾南山大爆亞運經費問題,也引起了高度關注,這些,都是對規則的強烈訴求。
! c: v0 y: h2 ^( x1 e& L# E/ c, O" ?$ ^
從溫家寶提「政改」到胡錦濤提「社會管理」,其中有一個要點值得民間社會加以最大化運用的,就是胡錦濤提出的「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這一表述可理解為中央政府也並不樂見一個死氣沉沉、鴉雀無聲的民間社會,他們還是希望聽見各種聲音。民間社會如何在體制框架中謀求社會變革的時間和空間,這需要理性思維和足夠的專業能力。即是說,民間應當在敦促政府治理「專業化」(制度化、法治化)的過程中,也學會以「專業化」(鼓勵精英參與、分領域實踐公民權益非暴力抗爭、細化訴求)運籌社會運動,提升官民博弈的技術含量,這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未來民主轉型需要付出的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