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來論:政改邁進一步:需理性溝通與智慧妥協

黎子珍  特區政府昨天公佈2012年兩個產生辦法修訂方案,朝擴大民主成份的方向邁出了一大步。修訂方案既符合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會的有關決定,又盡可能照顧到各階層、各界別利益和訴求。政制能否向前跨進一步,社會需要理性溝通和富有智慧的妥協。只要特區政府提出的方案較原有的選舉制度更加民主,就應該予以支持。喬曉陽昨日發表的談話指出,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普選時間表用「可以」而不用「必定」,所強調的就是必須依照法定程序辦事。政改必須經過五個步驟,其中,「立法會三分之二議員通過」這一關過不了,政改就會停滯不前。本港在2005年因為反對派議員綑綁否決,已錯失了政制向前走的機會,今次絕對不應再錯失良機。  特區政府去年11月18日發表2012年政改諮詢文件後,在3個月的公眾諮詢期內,共收到47200份意見書和超過160萬簽名表達意見。主流民意相當清晰:市民普遍希望2012年政制向前發展,不要原地踏步;六成受訪市民支持諮詢文件提出的2012年兩個產生辦法的主要元素;過半數受訪市民支持立法會通過政府建議的2012年政改方案。政府吸納社會各界建議後,昨天公布了2012年兩個產生辦法修訂方案,這是一個進一步完善的方案,其優點是充分借助民選區議員具備的廣泛民意基礎,加大兩個產生辦法的民主成分。特別是在立法會功能界別選舉方面,不再增加「傳統」功能界別議席,令41個(即接近六成)議席直接或間接由地區選舉產生。 溫和反對派應堅持理性溝通  政府發表修訂方案後,行政長官曾蔭權在電視講話中指出,政府方案得到主流民意支持,希望立法會通過,如果再未能通過,是浪費時間、令社會內耗,他希望社會各界繼續溝通,理性對話。政務司司長唐英年表示注意到,在少數人刻意營造的嘈吵氣氛中,最近社會上有關政制發展的討論趨於務實和理性。實際上,代表溫和反對派的「終極普選聯盟」(「普選聯」)雖對方案感到失望,但表示中央打開溝通大門,他們願意繼續溝通。民主黨主席何俊仁表示,雖然方案無法接受,但不代表民主黨終止與政府及中央的溝通對話。的確,政改能否邁進一步,溫和反對派需要堅持理性溝通和富有智慧的妥協。  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港大法律學院教授陳弘毅近日在港台《香港家書》中表示,「普選聯」)放棄將2012年政改方案與「終極普選方案」綑綁,只要特區政府提出的方案較原有的選舉制度更加民主,就應該予以支持,否則只會令港人成為最大輸家。陳弘毅昨天肯定政府方案是向民主的推進,反對派政黨應該考慮支持。陳弘毅教授由香港前途談判到現在,一直參與同關心香港政制發展,他的立場既代表了法律學者的理性和原則,也表達了現時希望政制能向前邁出一步的主流民意。溫和反對派宜堅持理性溝通,爭取實現富有智慧的妥協,讓本港政制能夠踏出重要一步,不要重蹈2005年政改方案被否決的覆轍。 綑綁政改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公社兩黨策動「五區公投」,關閉了協商對話的大門,而「普選聯」則以較溫和的姿態提出他們的政改建議。「普選聯」溫和理性的姿態,使政改討論更趨務實理性,得到社會正面評價,畢竟,溝通比對抗好,溫和比激進好。早前「總辭」、「公投」、「起義」的偏激行為和極端口號,已經失去市場,不再佔據政改討論的焦點,溫和理性的對話吸引了公眾的注意力。  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各界既對「普選聯」的理性溝通有正面評價,但也對他們提出了期望,期望他們在香港民主發展的關鍵時刻,放棄將2012年政改與2012年之後的政改綑綁處理的做法,在基本法和人大決定的框架內,爭取實現富有智慧的妥協,只要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較原有的選舉制度民主,便應給予支持,而不是將2012方案與普選路線圖、最終普選模式綑綁處理。  「普選聯」將2012年政改與2012年之後的政改綑綁處理,實際上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因為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2007年的決定,特區政府在處理2012年的選舉制度改革時,根本無權同時處理路線圖和終極普選模式等問題。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昨天指出:「人大常委會2007年以『決定』的形式明確了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普選的時間表,其權威性和法律效力毋庸置疑。但人大常委會在明確普選時間表的同時也明確規定了在未來實行普選前的適當時候所必經的五個步驟。這五個步驟是法定的程序性規定,也是必須遵從的。打個比方說,明確時間表就像打開了普選的大門,但怎麼進入這個大門,要一步一步走,五步走完才能進入這個大門。」  公民黨黨魁、「五區公投」運動發言人余若薇聲稱,即使普選大門已開,但是否能走過去,「鑰匙」仍在中央手中云云。實際上,按照五個步驟的程序,其中三個程序在香港,而「鑰匙」是在五個步驟中逐步傳遞的,而2005年的政改方案,就是到了第三個步驟即政改方案要經立法會全體議員三分之二多數通過時,被反對派以稍微超過三分之一的否決權否決了。余若薇其實是企圖把香港不能向普選邁進一步的責任歸咎中央,這是企圖推卸反對派導致政制發展停滯不前的責任。  喬曉陽指出:「我們可以回顧一下,2004年4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07/08年兩個產生辦法時,也是講『可』作適當修改,而不是講『必定』作適當修改,其道理也在於此。最後實踐的結果是第三步也就是立法會那一步沒有走下去,因此07/08年沒有作出修改。200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2012年兩個產生辦法的決定也是講『可以』作適當修改。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普選時間表用『可以』而不用『必定』,所強調的就是必須依照法定程序辦事。」  人大常委會2007年決定只是明確了普選時間表,其權威性和法律效力毋庸置疑,但明確普選時間表,還不能代替兩個產生辦法每一次修改的五個法定步驟,這是兩回事。「五部曲」的啟動是逐屆展開,也就是說,不僅特區政府無權越俎代庖處理2012年之後的路線圖和終極普選模式,就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也須循序漸進地逐屆處理香港的政改問題。 神化「真普選」信念 導致不負責任手段  也許,「普選聯」會認為,就算知道綑綁行不通,但只要是「信念」所致,就仍然會這樣做。但正如陳弘毅在《香港家書》中引述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 1864-1920)對「信念倫理」和「責任倫理」的區分,說明在政治生活中,責任倫理比信念倫理更加重要,政治家必須就其行為的實際效果對人民、社會和歷史負責。就陳弘毅的引述,這裡還可以再加闡述,韋伯批判「信念倫理」,不是批判它追求「善」的目的,而是在許多情形下,「善」的目的與道德上可疑的、至少是危險的「惡」的手段分不開:「世上沒有一種倫理能夠表明:什麼時候在什麼範圍內倫理上善的目的把倫理上危險的手段和副作用神聖化了。」韋伯斷定,用目的神化手段,「信念倫理」也注定要失敗。  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劉迺強近日也批評,那種聲稱倘不是一人一票等值就是「假普選」,是一種「民主原教旨主義」。這種「民主原教旨主義」,似乎站在信念的道德高地上,把所謂「真普選」神聖化,但其危險的「惡」的手段,是對社會極端不負責任的表現。例如2005年特區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獲得6成民意支持,但反對派議員背棄民意否決方案,致使香港的民主政制原地踏步,令社會各界、特區政府和中央方面所付出的心血付諸東流,除香港的政制停滯不前之外,中央、特區政府與立法會之間的互信亦會受到損害,市民對民主發展的期望和信心也遭到挫傷,使香港的民主前路崎嶇難行。前車之覆,豈可重蹈? 妥協是一種很高的政治智慧和藝術  「普選聯」選擇了理性溝通,就應該爭取實現富有智慧的妥協。懂得妥協,善於妥協,是一種很高的政治智慧和藝術。「妥協」英文稱為compromise,意為遷就、讓步,英文對其做了如下例證以釋其意:「兩個人通過得到比最初各自所期望的少的利益(各自放棄一些利益)而達成一項協議」(An agreement between two people that is achieved by both people accepting less than they wanted at first.)(《朗文當代英語詞典》)被稱為「現代保守主義之父」的埃德蒙.柏克(Edmund Burke,1729-1797),對妥協給予了很高評價:「所有的政府、人類所有的利益與福樂、所有的美德、以及所有的謹慎行為都必須建立在妥協互讓的基礎上」  在世界民主進程中,英國以其中庸、妥協的政治傳統而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長期以來,各種極端主義思潮難以在英國掀起波瀾,而英國政治與社會的進步總是以溫和、漸進的方式完成,並使妥協成為英國民族特性和民族傳統的一項重要價值。美國政治文化中也有對妥協的高度認同,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認為,實用主義是「美國精神」,這種務實精神在政治生活中有助於衝突各方衝破原則和意識形態的束縛,機動靈活地達成妥協,緩解紛爭。香港立法會功能組別和分區直選產生的議席各佔半數,立法會對法案、議案的表決程序須經由直選及功能組別各過半數通過,實際上不僅有全世界許多議會實行兩院或兩院混合制的影子,更吸取了英美民主政治中妥協的內涵。「普選聯」要求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承諾,現在明確表明取消功能組別,明確肯定2017及2020必須實行普選,這不僅在原則、程序、現實三個方面,都極不可行,而且也悖於英美民主政治中漸進—妥協的原則。 功能組別「舊瓶裡裝新酒」  政府昨天公布的2012年的政改方案,在成為關注焦點的新增功能組別方面,採取了「舊瓶裡裝新酒」的方式,沒有增加「傳統」的功能組別,而是透過民選區議員參與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和立法會新增功能組別議席的選舉,藉以大幅提高民主成份。現時400多名民選的區議員,涵蓋了本港三百多萬名選民,增加區議員在兩個選舉上的角色,令選舉結果更能反映民意。這種漸進—妥協的方式,實際上已成為近現代民主政治發展最典型的模式之一。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Arnold Toynbee)曾評價說,「英國順利地在舊瓶裡裝進了新酒,不至於引起舊瓶爆炸」,並認為這「可以說是一種憲法方面的勝利,這種勝利應該當作是一種驚人的技藝。」(湯因比:《歷史研究》)  陳弘毅希望,在處理今次的政改方案時,各方能通過良性互動,開始嘗試合作,為日後解決普選模式問題所必需的互動和協商建立互信的基礎。反過來說,缺乏這樣的互信,香港未來的民主進程將會荊棘滿途。各方要為日後解決普選模式問題所必需的互動和協商建立互信,走出富有智慧的妥協的一步,是關鍵所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