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劉百川:東北人口容量須達25萬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2-10-18 09:30 AM 編輯 + j$ D, f5 [1 c" ~

" u3 W1 Y6 L" l/ b/ B3 O8 \; a( f劉百川:東北人口容量須達25萬
* j4 [/ M. z2 i/ e
9 n# P. O# n: n& X0 M8 e5.39.217.76

, k8 ?1 [) {' |2 o* z公仔箱論壇新界東北「三合一」發展計劃爭論不休,無論大家對發展東北有什麼意見,有一個事實大家不得不能認清楚:香港急須拓展土地作未來發展。1 ~, P% i. t) e% l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k( c/ O1 H; L. o, s
本文想要指出,香港在急迫的人口問題上,東北為何會是及時雨。此外,既然人口壓力大,東北規劃的787公頃土地只能容納十五萬人,實在太浪費土地資源,因此建議政府要提高東北人口至起碼二十五萬;同時必須汲取天水圍規劃的教訓,小心不可把區內的公屋單位比例調得太高。5.39.217.76! ?6 l8 C+ D# h  n( _
0 i( l3 B, u3 w+ X4 I
目前香港公屋輪候人數已增至二十萬,高樓價、高租金已迫出強烈民怨。更甚者,按政府預計,去年的七百零七萬人口二十年後將會增至八百一十六萬、三十年後更增至八百四十七萬;即是未來三十年的人口將大增20%, 房屋供應的壓力可想而知。
' q/ S' b4 B( R, z; S公仔箱論壇
8 `" c- D4 c1 m" W* L. h1 ^2 X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本港開埠以來便靠移山填海,開發出啟德機場、沙田、荃灣等地;可是近年由於保育的緣故,不僅維港已不能填海,維港外可作填海的地方也所餘無幾。況且維港外填海以達到擴展市區的目的,那便須有適當的交通配套,這不但成本高昂,也難以應付眼前的需要,因此政府現在到新界尋地發展新市鎮非常合理。7 h% x6 n, _7 ?7 R# N

$ y3 o0 Y: k4 e6 i$ ~/ q!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新市鎮應容納更多人5.39.217.76& H/ p+ A( y. [; n$ Y: P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7 L0 o  H% ]
有人質疑政府有2100公頃空置住宅官地,何用老遠到東北開發新市鎮?可是他們忘了所謂空置土地,大部分都在新界,市區所佔其實不多,而且分布零散。香港專 業人士協會副主席及註冊專業測量師(產業測量)陳東岳舉了一個例了說明這點:100幅10公頃土地雖合共1000公頃,但每幅面積細小兼分散,難以發展成大市鎮;相反,10幅100公頃土地的總面積同是1000公頃,但每塊地則大得多,而規劃潛力亦大幅提升。發展局資料顯示,空置的可發展住宅官地中市區佔 336公頃,散布於港島、九龍東、九龍西、荃灣和葵青;新界東北三合一發展區可發展土地共533公頃。在哪裏建新市鎮對香港更為有效益,一目了然。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w1 n0 x% T; F9 `( k1 f

7 ^0 l) m2 E7 p
要滿足大量的房屋需求,不能單靠私營市場提供零零星星的供應,我們必須盡快打造具規模的新市鎮。政府現時的東北計劃要是能排除萬難如期上馬,二十年後全部發展工程完成,也只能提供54000個新住宅單位,比全港每年須增加45000單位(2萬個公屋、2萬個私人住宅、5千個居屋單位)的目標僅多一點,可謂杯水車薪。我們不應忘記,到時候香港的人口已經增加超過100萬。5.39.217.76/ C+ t3 @6 H/ z

$ x# H/ r8 B+ ]" s$ W, r其實,東北計劃三區合計總面積787公頃,面積相若的粉嶺╱上水新市鎮(780公頃)人口超過25萬,面積稍大的將軍澳新市鎮(100公頃)人口更超過35萬,政府應打破東北只容納15萬人的預設框框,增大可容納人口至起碼25萬。
4 U+ t; r$ S# x9 ?, c5.39.217.765.39.217.76, r  y. n/ H2 Y& T- c
香港大學建築系前系主任劉秀成也指出,東北只容納15萬人,太少了,反而人口增大可解決交通問題。巴士和鐵路新線都需要人口超過一定數量,營運才毋須納稅人補貼,而較頻密的班次對居民也有好處。反之,缺乏便捷的集體交通系統,新市鎮只會成為與世隔絕的牢籠。公仔箱論壇6 F* o* O9 V0 p/ _; {8 Z
政 府其實也同意這一點,在「跨區鐵路走廊諮詢第一階段諮詢」時,表明若發展方向是多個低密度新區,接駁鐵路便可能會因每站搭客人數太少而出現虧損,政府或其他鐵路線因而要作補貼;相反,把這些低密度區集中起來,發展成一兩個高密度新區,人口多,便有利鐵路營運。這個概念應該貫徹於東北規劃中。
/ t5 {" U. l% m. J) \6 e7 f# O" stvb now,tvbnow,bttvb
5.39.217.76$ E5 e* ]$ q7 k, z1 z
新市鎮規劃一定要有足夠的人口以達致臨界量(critical mass),才能有必需的經濟規模,吸引商人投資,從而創造職位。居民若能在本區工作,不單省了交通時間和金錢,也因經濟有活力,市場上貨品自然選擇多、價格廉宜。9 S7 w+ y% Q1 D1 j& e) v
5.39.217.762 }1 D2 a. q( A, F. u' s) t
此外,有些社區設施如學校、文娛設施、運動場館和醫院等,也因人口太少而無法設立。最佳例子是離島新區東涌,因人口未夠10萬,所以政府遲遲未建北大嶼山醫院,居民要跑到荃灣仁濟或荔景瑪嘉烈醫院才有專科和急症服務,極之不便。5.39.217.76. p5 `5 V/ |5 _" X( p' e
1 s" h/ O1 V; |. q! T/ E
須汲取天水圍教訓公仔箱論壇% \' n) ^4 c  M  P8 F+ ~9 ?

0 G$ _/ d5 d7 d5.39.217.76人口壓力巨大,輿論呼籲政府多建公屋,政府近日亦表示可提高東北公營單位比例。我們認為,這要小心處理,以免重蹈天水圍規劃不善的覆轍。天水圍自九十年代入伙以來,社會問題嚴重,各界歸咎是規劃出錯。規劃署於2008年委託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進行研究,讓未來新區發展借鑑。研究報告指出,天水圍失敗 原因之一,是政府在人口急增的壓力之下,放棄原來一半公屋、一半私樓的平衡規劃,改而大幅度提高公屋數目。結果,天水圍成為公屋重鎮,由99年起六年內, 全港新建公屋有21%均集中於天水圍。tvb now,tvbnow,bttvb3 h9 C$ L; Z7 C& ~- R8 a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c: w! N% _4 V# r8 s. m! O/ W
政府1998年起又把該區13200資助單位轉售為租,並於2003年宣布停建、停售居屋,結果天水圍公營單位比例急升,至2008年天水圍北便有85%住屋單位屬於公屋。
, t+ \0 b. M( I. r" a; O
6 H% v$ G$ F4 }
天水圍由於公屋人口顯著偏高,家庭平均月入僅14000元,普遍消費力低;商人因而不願到天水圍投資,本土經濟疲弱的惡果是就業職位稀少,兩者惡性循環,造成大量居民要靠綜緩度日的悲情生活。
: z6 a; j4 F  r# p3 x4 f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e* S- k9 {8 s0 N: j  T公仔箱論壇
鑑於天水圍教訓,港大研究報告建議政府日後發展新區時,不要急於滿足短線住屋需要,而輕易放棄平衡發展的原則,其中公營租住單位比例更不能太高。原因自然是要營造多元社區,讓人口結構包含更闊的收入幅度,讓家庭結構由不同年齡層的成員組成,這樣社區才有活力和持續性。
: S: G) y" a' @8 w# ~1 C# l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O" N. }: Z) v' f& J4 t  ^
要增加公屋數量,其實不須提高公營房屋比例,只須整體提高樓宇高度和地積比率,就可容納更多人口,也就是容納更多公屋單位,兩者兼得。東北計劃由構思至落成,起碼三十年,我們希望超過25萬人可以享用。
! h: W. d# j+ _2 ], b- O
# h: k! P" ~) s; g, M( k3 P8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公仔箱論壇2 ~3 B' _0 ?0 T/ \7 t/ Z
作者為持續智庫成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