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健康資訊] 孩子早餐吃蛋白質 增燃脂率&飽足感

應該很少人會反對「早餐很重要」這件事情,但不是有吃就好,吃了什麼樣的東西也相當值得我們去探究與了解。先前我曾經寫過沒有吃早餐可能會對下一餐的血糖帶來影響,而今天的文章則是進一步去看早餐的營養對餐後代謝的影響。公仔箱論壇3 R$ I6 s% O% J
" h4 d7 e3 X  U# m+ X
有一篇發表在營養學期刊上的研究就是看在看早餐的營養組成對餐後代謝的影響。總共 29 位兒童參與這項研究,他們的平均年齡是 10±1 歲,其中 體重正常的孩子有 16 位,平均體重 33± 1 公斤;過重或肥胖的孩子有 13 位,平均體重是 46±1 公斤
* T) [( A0 o( f: s" g, H
2 t( H, O$ O6 o, U% Z2 D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研究者設計了兩種早餐,分別是:7 f) p: r, ]9 w3 j$ A
5.39.217.769 k8 R* `: @4 X( n2 l* O9 Q
1.蛋白質組(之後簡稱 PRO):熱量 344 大卡、蛋白質 21%(18 公克)、碳水化合物 52%、脂肪 27%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2 D  V) H( _+ X/ ~+ T
5.39.217.76/ x& A+ [" n5 N$ i+ F2 w
2.碳水化合物組(之後簡稱 CHO):熱量 327 大卡、蛋白質 4%(3 公克)、碳水化合物 67%、脂肪 29%
% a1 @- G5 Z) r! z3 G: Z, vtvb now,tvbnow,bttvb5.39.217.766 J4 N$ X9 Z! o7 n& y
實驗的進行是隨機分配孩子去吃 PRO 或 CHO 早餐,並監測餐後 4 小時期間的能量消耗、受質燃燒(脂肪與碳水化合物)、飢餓感、飽足感,以及中餐食物的攝取量。中餐會讓他們吃自助餐,不會限制吃多少食物,會記錄吃了多少。% |8 h4 Q0 N% [  B7 p

/ y3 ?! @$ U" T: P6 B: p5.39.217.76光從上面的早餐組成,你應該很難想像它的樣貌,若對應到現實生活上的話,大概會長得像下面的描述:公仔箱論壇6 T* O% {4 G; p6 B! K) g

* S# \% d. _+ W' [2 Z0 L1.富含蛋白質早餐:土司(有蛋與肉)+ 鮮奶或無糖豆漿。% |# p4 L7 N. @% s8 v
公仔箱論壇/ W/ d- i4 |3 @% h6 W+ Q
2.富含碳水化合物早餐:土司(塗奶油或果醬)+ 含糖飲料(紅茶 or 一般奶茶)。5.39.217.76: n9 W' e! H/ N3 b

+ p! W9 m5 A$ k( L0 J, b1 w9 QPS:上面沒提到蔬菜與水果,不是不用吃,把這兩類的食物加入早餐是很好的。公仔箱論壇  R3 a! Y1 x* l

; L$ H2 u1 y+ A( Q5.39.217.76富含蛋白質的早餐:能量消耗、脂肪燃燒 & 飽足感 UP
* r9 ^+ A# g: M: s# ^  m9 ^公仔箱論壇2 N9 n* b* I3 m' g6 F
相較於正常體重吃任一種早餐的孩子,吃 PRO 早餐的過重或肥胖者,餐後 4 小時期間有較高的能量消耗與脂肪氧化(燃燒)的情形。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g2 M  f2 \* ^8 D

" b/ a' U1 N, l" M  {+ H: O9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而對正常體重的孩子來說,不管吃的是 CHO 還是 PRO,餐後的能量消耗或碳水化合物燃燒上都沒有顯著差異。不看體重分組的話,吃 PRO 的人脂肪燃燒比吃 CHO 者增加了 16%,而在餐後 4 小時,吃 PRO 的人在碳水化合物的燃燒比吃 CHO 者增加 32%。
" `9 t  j/ f! r1 w' l2 T公仔箱論壇. Q8 I) o  g! N8 Z! x% Y
此外,所有吃 PRO 早餐的人,飢餓感減少且飽足感增加了。最後在中餐食物的攝取上,正常體重與過重或肥胖兩組之間並沒有出現顯著差異。
- K7 t) `* D# w! _tvb now,tvbnow,bttvb
  g4 @5 O6 g/ j1 F( r  s總結來說,該研究指出早餐的三大營養素組成可能會影響兒童餐後的代謝反應:富含蛋白質的早餐,能增加餐後能量消耗與脂肪燃燒、減少飢餓感並增加飽足感。
: l+ e7 D& P- M8 ^3 e9 a  }
# Y% x! [; a; F' S. b, v  Y(轉載於華人健康網之文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