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李鉅威﹕粵港經濟合作的思維

粵港的經濟融合其實不是最近的事,在國家開放前,被外國經濟封鎖,外資和貨品都是經香港這渠道輸入大陸的。開放後,香港在融合的大前提下提升了國內的經濟發展,功不可沒。回歸後,經濟層面便要從融合加快為兩地合作,但事實上也要看看粵港兩地的實力、背景和方式。7 B; _% V% L& F' S1 q' y! E, y

, w5 C9 D8 e) m! |) a6 |1 }tvb now,tvbnow,bttvb「一國兩制」意味着實力、背景和方式都很不同,未必可以一時間全面融合。例如,香港「小政府大市場」的經濟模式是以私營帶動為主,而國內則以中央領導、國營或國家引導及控制為主。除了大型建築,在港投資多不用與政府洽商,而國內就剛好相反,都以中央部門或省政府帶領到外地洽談投資項目,達成合作的投資數目。這一套香港行不通,外資在港大多自由作業,很靈活。以上例子都反映兩地經濟合作基礎條件的不同。8 @" s8 l: |- j6 G

0 p% I5 G0 B9 @: x/ O1 l, l$ W回歸當時,有句話常被人掛在嘴邊:「有什麼香港特區可以做而大陸做不到?」比較資源層面,即土地、人力和金融財政,今天內地已比香港強,且有「絕對優勢」,香港比不上。在「比較優勢」下,香港還可以在某些行業或經營方法勝於內地。所以香港的發展只能在「比較優勢」上發揮和抗衡「絕對不優勝」帶來的劣勢。
1 |! ^! o! f" ?+ M公仔箱論壇5.39.217.765 V6 ]) W4 ~0 P0 \# e7 n, f
  內地試探式改革
4 C2 q' \4 K$ T1 E# m5 F3 V: D" A5.39.217.76很多學者都認為內地奉行「漸進」(gradual)式改革開放步伐,循序漸進改革開放。非也!內地改革開放模式是「試探」(experimental)為主。從初時1978年實行的特區經濟發展利用外資作資本和加強外貿,到1994年前的「代用券」,再到股票市場的A股B股,都是「試探」為主,成功便繼續,有問題就收回。例如,在2006/07年的QDII便在「試探」過程中發現問題而收回。目前用人民幣作外貿結餘貨幣也是試探人民幣在國際層面的接受程度,以及為人民幣全面開放鋪路。
6 n7 m* t% x" \& w0 M( `4 J1 S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39.217.769 n! t5 _$ u% u4 k; p
廣東省領導常指出,自開放以來,廣東省外資來自香港的佔六成或以上,而粵港以至泛珠和南中國各省都要在合作付出一分力。內地各省各行業很多時都來香港「取經」,看看香港對事情和行業如何處理,或參考香港的經驗、做法等。香港各樣的成功便成國內參考的對象和目標。但經過30年的開放改革,國內也有成功的地方。所以對香港特區來說,我們正站在一個「十字街頭」,就是在「互補」和「競爭」之間。如國內仍有以往的不足之處,香港便扮演「互補」的角色,將發展經驗轉移到國內,但如果國內的各行業成功達到某指標或水平之後,便會與香港「競爭」,可能比香港更優勝。5.39.217.76# G! D" M- y! C# N* U

0 U) O, R' Q, A5 g* n: L. ]tvb now,tvbnow,bttvb  經濟合作 需具互補競爭思維- I9 L2 C7 P; Y- Y( G' m+ u
所以,在探討經濟合作的過程中,港方的確要在「互補」和「競爭」這兩者之間多思考,各合作項目、條件、成本和效應,都要有全面和長短期的分析。看清楚合作項目會否長遠可取代香港,使香港失去競爭力,還是大家在互補,創造雙贏局面。換句話說,香港的「比較優勢」會否給國內的「絕對優勢」取代。香港人不能自滿,要有危機感,要在競爭中生存,便要多創造「比較優勢」,經濟結構上要改造,找新行業、新出路,不能留戀以往或目前成功的行業。
/ M' T7 x# h, T" V7 T: B: g/ k# [8 _, ^有着「互補」及「競爭」的思維,大家便可以分析,看粵港經濟合作長遠的動感結果。例如,港珠澳橋及近期熱門的廣深港高速鐵路。其實,另一樣值得粵港政府多合作的是打擊地下經濟,如毒品、性行業,社會道德培養很重要。在融合和合作中,不應只談投資銀碼數目的多少,兩地人民生活的質素也需要改善。公仔箱論壇' \! r) N3 _6 \% ~* i( \

+ S# z! i/ C2 V/ U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公仔箱論壇: e6 `7 f- m2 e) p$ g/ U
作者是香港城市大學經濟及財務系副教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