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藺蓀﹕論教育的產業化

施政報告》中再次提到落實教育的產業化,令人感覺不安。我們不能不嚴肅地考慮到在一個以經濟掛帥,只會以地產和金融為主要經濟來源的政府的施政中,教育到底能夠有什麼地位?是否只是人力資源供應機制,為資本家提供優質的廉價勞力?從教育局前身的名稱(教育及人力資源局)上看來,這種懷疑的確是可以成立的。理想主義在當今的世界上是不合時宜了,可是教育始終是一個政府最該關注的事情。當我們在各個教育階段都遺留那麼多基本而實質的問題尚待解決之時,只關心我們的高等教育事業能帶來多少經濟效益,是否貽笑大方呢?在一個根基尚存在那麼多原則問題的制度上,那麼多家長以高額學費投票給所謂國際學校的時候,我們能靠教育的產業化創收嗎?應該嗎?何况政府的倡議只是提供幾塊地皮,讓有心辦學的機構競投,成立私立大學。這實在讓人覺得官員輕忽其事,考慮不周。公仔箱論壇% d2 t  n6 }& B$ D5 g  @9 |
公仔箱論壇+ |% f- p% c$ [6 J' R
公仔箱論壇6 P$ i7 V7 x2 c/ p
教育作為產業 應是副產品
2 d  R0 _2 P- p家庭裏,父母肯定關心子女的教育;對政府來說,這更是責無旁貸的重任。當然長遠來說,成功的教育會為子女個人,父母家庭甚至社會國家帶來經濟上的回報,但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人,一個家庭、社會、國家的一分子,教育能讓個人發展自身的潛力,讓他在社會上有能力自食其力,能有意識地促進社會、國家、人與人之間的良性發展,滿足自己作為一個人所應該享有的高度的心理滿足感。教育在一個像香港這樣的富裕社會裏,絕對不是奢侈品,而是公民理應享有的權利,也是政府不容忽視的義務。所以教育作為產業,只應該是水到渠成的副產品,本身並不應該成為獨立追求的目標。公仔箱論壇) Z& |, D$ P, ^9 o4 q; U
教育作為一個產業,這種提法是有問題的。政府可以宣導香港成為大中華、亞洲區,甚至全世界的教育樞紐,如果是因為我們有優秀的師資,有完善的配套機制(包括校園及硬體設施、教學體系、科學以及人文研究體系、教育學術出版等等),教育和產業緊密的依存互補關係,有全局的視野,更有全球和本土的關懷。否則,只是片面地把教育看成是一爿能夠自負盈虧的生意,那麼無論成功與否,結局肯定不容樂觀。我們不是宣揚假大空的看法,而是認為把教育看得那麼低層次那麼短線的話,絕不可能把這樁需要百年才能樹人的事業做好。出發點有問題,能期待順利達到目的地嗎?目的地到底是人還是錢?以這樣的識見去侈言教育的產業化,很難說讓市民能看到什麼個人品質的提升。
2 I3 d& g* d$ R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公仔箱論壇7 E( G+ _. `( N/ j. n

5 I* [9 ^" U4 e7 J! G: Q. r7 N. L+ d# v/ Z6 b4 j
教育應是公民社會化過程
  A. @7 G7 j0 G& d* T% |! u: F3 Atvb now,tvbnow,bttvb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我們固然希望外地甚至是外國的學生來本港學習,因為這樣證明我們有值得人家來學習的知識、技能和文化。他們願意來不僅僅是因為這裏價廉物美,學位便宜,當然那也不錯。大學促進外面的學生來交流,是希望本地的學生獲得外面世界的知識和經驗,本地的學生同樣也要出去見識其他社會的人文、制度,取長補短。這一切都是建基在互利互惠和構建和諧世界的基礎上的,並不單單是為了賺取外匯。為了更高層次的交流目的,政府就算要花錢也是值得市民支持的。
+ e9 D4 `$ z8 ntvb now,tvbnow,bttvb 5.39.217.76. b9 w8 O* ^& U" C/ V! [8 l
教育無論是人力投資還是產業,怎麼說都是向錢看。這不能說完全錯,可是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教育應該是一個公民社會化的過程,讓個人變成社會人,使整過社會蒙受利益。這些優秀的社會人,會在各行各業發揮個人的潛能,促進社會和諧而均衡的持續發展。如果香港的教育制度只能夠培養唯利是圖,什麼賺錢學什麼的勢利之徒,社會能夠均衡而持續地發展嗎?我們有資格開展行有餘力而對外開放的教育產業嗎?說到底,需要接受再教育的應該是政府中的上大人吧!
& H: x( v  b- r - k/ p" X+ ^- S, e

6 q6 U. l5 ~: j4 w$ U/ n作者是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助理教授
( n. y5 K4 `& X0 }8 G4 ]  ]tvb now,tvbnow,bttvb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