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獲諾貝爾和平獎,各界一致認為莫名其妙,繼而作出種種分析,似乎無論他獲獎的原因是什麼,都與他上任後的政績無關。以往和平獎的慣例,要麼授予國際機構(如紅十字會),要麼授予對某事業作出長期貢獻的個人(如德蘭修女),要麼對某極重要里程碑的關鍵人物作出肯定(如解除南非種族隔離的曼德拉和德克勒克)。反正奧巴馬都不在此列。何解?
) ^) l9 y* R$ q, {「去塔里班化」 阿富汗總統曾大熱
' h+ j: ~' F; C: m; T0 c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1 k t: v: j) J
要了解這問題,我們可參考2002年的候選人情。當年最終獲獎人是前美國總統卡特,原因是他卸任後積極推動各種對話,特別是訪問朝鮮(北韓)得分不少。但當年頭號熱門並非卡特,而是「911」後被美國捧上台的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卡爾扎伊本人自然有一定履歷,但他的傀儡身分也是深入人心,2002年他剛上台之時,阿富汗百廢待興,更不可能有什麼具體政績為人歌頌。他成為大熱門,原因之一是用來與前政權塔里班作出對比,邏輯是由於塔里班管治太殘暴、太不和平,扭曲了阿富汗人民的基本倫理道德,讓阿富汗成了支援恐怖組織的基地,因此接手管理這國家的新領袖就是什麼也沒有做,只要作出去塔里班化的決心和承擔,就是為國民打破昔日邪惡作風的偉大貢獻,防止了國家繼續成為恐怖襲擊基地。
7 a! }5 a6 z/ b' E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3 Y! f6 I* C, y/ X( f
根據同一道理,假如194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發予西德開國總理阿登納,而不是研究營養學的科學家John Boyd Orr,大概當時輿論也覺理所當然。和卡爾扎伊相似,阿登納本人是資深政客,但他剛上台時也被視為英美佔領德國的傀儡;西德能否復興,當時是很大的問號。然而由於阿登納在後納粹時代牽頭組黨、帶領國家重新上路,加上納粹治下的德國又變成了瘋狂擴張、滅絕人性的機器,因此阿登納站在台前宣布建立正常國家,已是為德國人去暴力化的貢獻。
" H0 A, f9 b! \" v# ]3 V. w1 H9 U" H
5 ~5 r3 A: M; {, X, M3 {8 T返回奧巴馬的案例。既然他不屬於文章首段提及的三大和平獎得主類別,我們只能認為他屬於上述第四類——這類得主被提名的不少,但成功獲獎的極少。因此,這個獎與其說是嘉許奧巴馬,不如說是頒給美國前總統布殊的「破壞和平獎」。根據這邏輯,正如納粹治下的德國、塔里班治下的阿富汗成了威脅世界和平的政權,布殊治下的美國,同樣成了威脅和平的國家。例如布殊公然在沒有找到對方擁有大殺傷武器證據的情下出兵伊拉克,被國際社會定義為侵略;他帶領美國背離國際環保協定,讓美國成為環保分子痛心疾首的生態敵人;他任內以反恐之名繼續軍備競賽,推動導彈防禦系統,變相廢除從前和蘇聯簽訂的反導彈條約。雖然這些行為沒有納粹、塔里班那樣激進,但基於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其反和平的影響,可能同樣深遠。因此,奧巴馬以「去布殊化」姿態當選美國總統,作出(不日)從伊拉克撤軍、推動綠色經濟、啟動無核化談判的承諾,雖然成效一律存疑,但已是引領美國人遠離布殊主義的舉措。委員會說他「強化族群間國際外交與合作」、「特別重視其對無核武器世界的願景與工作」,應作如此解讀。究竟這獎項對奧巴馬日後行徑有多少規範作用尚未可知,但對布殊暗中煽了一記耳光、將之「塔里班化」與「納粹化」,已屬既成事實。
: G9 i' P8 r6 s2 B! i& O0 j- C公仔箱論壇
# r# T) r9 y) W8 ^: X公仔箱論壇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沈旭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