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eyes4 於 2010-1-22 01:36 AM 編輯 5.39.217.766 Q8 ?' R% ~% F, \' h% y4 d
( ~* z" Q& W; B# A
+ J1 ^$ O" x; q7 A5.39.217.76炒粿条,本来就是潮州人的传统米食小吃,然而随着先人飘洋过海来到这片土地,炒粿条不只从此在全马各地开枝散叶,更繁衍出不同的品种。公仔箱論壇3 I( Y& }% c9 A9 w; Y
马来式的湿炒粿条(Koay Teow Basah),便是其中一个例子。6 r5 X+ m! A0 @& H# V2 x" R6 _; T
4 L l4 I$ M/ x) H% C5.39.217.76
8 S; `+ }$ F5 o) I/ p华人炒粿条的厨艺炉火纯青,锅气十足,早已经远近驰名。可是来自槟城大山脚的“依斯萨”尽管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马来友族,炒粿条手艺却一点也不逊色。
- [. d n e5 R3 `tvb now,tvbnow,bttvb; i# {+ D# u: b0 G8 D' Z/ B
眼见他神乎其技地抛舞着锅铲,挥洒自如地炒着粿条,手法似乎和华人粿条同源同宗,我忍不住问他:“你是从哪学来的?”
* {% H+ C3 a' }% ^& V# K5.39.217.76& t8 Z4 `& c) d: |: q R
) k; Y) d. c, l( s2 j果然不出所料,依斯萨曾经跟一位华人雇主学习炒粿条的技巧长达好几年。不过,奇怪的是,华人炒的粿条非常讲究火候,要炒得既干身,又不能有焦味,但是依斯萨炒的粿条却如同沐浴在汤汁般,湿漉漉的。因此有人甚至开玩笑地把这种满身淋漓的炒粿条,称为“水沟炒果条”,形容词虽然有些恶心,却又挺贴切。tvb now,tvbnow,bttvb! V( v( Z9 u; S4 X* R- `7 Q
3 i3 @- M8 ` f1 a, \
4 z1 [. ^) s/ R- x+ P- H5 W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原来,累积了20年炒粿条经验的店家一开始炒的,也是华人传统味浓身干的粿条。不过,在顾客不断要求炒湿的情况下,才逐渐越炒越湿,如今其汤汁多得更像是广式滑蛋河。卖相虽不见得诱人,可是却成功俘虏了包括华人在内的广大食客。5.39.217.76( j2 d: c# ~. L2 k; {! W1 ~
湿炒粿条和传统炒粿条的制作过程大同小异,先是把锅烧红,然后下油将虾炒香,倒出多余的油,再添加辣椒酱、蚶和豆芽,然后才加入粿条和摊主独家制作的酱汁,最后就是加蛋快炒几下,便可以上碟了。
( l- x- W1 q8 n2 x2 |# W$ s* J5.39.217.766 o2 z; M0 q6 Z) i
5.39.217.763 `2 `6 f* A1 S
. |4 e9 U# W" j- ]tvb now,tvbnow,bttvb每一碟湿炒粿条看起来淋淋漓漓的,却飘逸着浓郁的锅气,吃起来味道咸香呛辣,让人舍不得浪费每一口果条、每一滴酱汁。5.39.217.768 y- p( E: `! }6 _! a, r
一碟湿炒果条,足以体现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美食特色。华人烹饪的内敛手法,加上马来料理的豪爽奔放,在同一个锅里经过10多年的火热碰撞之后,造就了这款湿漉漉的变种炒果条。
0 V: q6 z- }" ~1 I" H& u公仔箱論壇tvb now,tvbnow,bttvb, R1 ], M s8 Y6 X' ^+ O
店家如今的好生意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这10多年来,他们都是在一条巷子里,以简陋的小摊子经营炒果条,直到3年前,才搬到现在比较宽敞的地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