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派糖」不可持久 「創富」才有出路

特首曾蔭權昨天就施政報告諮詢傳媒高層,透露政府不能長期負擔赤字,十月的施政報告中不會再有「派糖」措施,主要落實經濟機遇委員會提出的6大產業發展,並為香港經濟找尋新機遇。我們認為,金融海嘯爆發後,民生困頓痛苦,「派糖」及時發揮了紓解民困的止痛之效,確有必要。但是,在本港經濟逐步回穩的情況下,繼續「派糖」會坐吃山空,「創富」方為長久之計,這樣才能避免赤字,為市民創造職位和增加收入。由於「派糖」衍生了依賴心理,不再「派糖」可能引起一些不滿,對此政府既要堅定將重點落實到發展6大優勢產業,又要注意繼續照顧弱勢社群,在發展經濟和維護社會和諧之間取得平衡。  政府由去年至今的紓困措施,已耗資800多億,相等於本地生產總值5.2%至5.3%。可以說,本港在紓解民困方面,平均惠及每位市民的金額,在全球亦可名列前茅。800多億元的紓困金額,及時發揮了止痛作用,避免了社會信心崩潰和矛盾激化。在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下,香港沒有出現亞洲金融風暴和沙士期間怨氣鬱積、矛盾激化和管治危機等問題,特區政府及時果斷推出的龐大紓困措施,功不可沒。 但是,「派糖」只是針對短期需要,「創富」才是長久之計。目前沒有進一步「派糖」的需要,一是因為已經沒有止痛的實質效用,反而會進一步增加依賴心理,消蝕社會對抗經濟逆境的自強不息精神;二是政府為紓困已耗費大量公帑,繼續「派糖」會出現赤字,影響國際經濟界對本港的信心;三是政府有限的資源,要用在扶植知識型經濟發展和落實6大優勢產業方面。 調查反映,港人最關注經濟及就業問題。10月公布的新施政報告理應順應民意,以發展經濟為主軸。6大優勢產業既是香港的新經濟增長點,又是香港經濟轉型和產業多元化的力點。過去逾10年來,香港經濟遭遇多次衝擊,都暴露了香港經濟結構單一和產業空心化的弊端,但每次危機過後,本港都沒有痛定思痛,吸取教訓,沒有下決心向知識經濟轉型。本港的知識型經濟佔本地GDP的比重,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實在太大,這與香港作為一個發達的經濟體系極不相稱,也極大地制約了香港「創富」的能力。金融海嘯的衝擊既是危機,也是轉機,今次施政報告主要落實6大產業發展,推動香港向知識經濟轉型,方向正確。社會各界在施政報告諮詢過程中集思廣益,積極提供意見,有助政府在推動知識型經濟和6大優勢產業方面,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