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山是西湖南山延伸入杭州市區的山脈,春秋時是吳國的南界,由紫陽、雲居、金地、清平、玄蓮、七寶、石佛、寶月、駱駝、蛾眉等十幾個山頭形成的弧形丘岡,總稱吳山。昔時漁民下海捕魚後在此曬網,稱晾網山;春秋時期稱吳山;山有伍子胥廟,又得名胥山或伍山;唐時多稱青山;舊有城隍廟,俗稱城隍山。為新西湖十景之一。 吳山不高,但淩空超越,可盡攬杭州江、山、湖、城之勝。新西湖十景“吳山天風”即由此而得名。 吳山是吳越、南宋文化的薈萃之地,山上多岩洞摩崖石刻。蘇東坡的《咏牡丹》詩和明吳東升書寫的“歲寒松柏”四字刻于原寶成寺旁的感花岩上;下面山崖上,有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手跡“第一山”三字。紫陽山西坡岩石上,刻有“吳山第一峰”五個大字。是歷史上觀看錢塘江潮的勝地。山上多古樟,冠蓋如雲,古樸蒼勁,樹齡一般都在四五百年以上。薈香樓茶室前有一顆“宋樟”,又達八百歲高齡。 新建成于吳山城隍廟遺址上的城隍閣,七層樓臺,飛檐翹角,成為西湖東南角又一個亮麗的新景點。閣高達四十多米,總面積為三千多平方米,其木雕、石雕、磚雕及淺刻充分體現了歷史與民俗文化的內涵。
0 o* P9 r3 y6 k# r* G- O# Y" K 鼓樓位于吳山東麓,中山中路和中山南路之間,即五代時吳越錢鏐所築的朝天門。錢鏐在杭建國,先築子城,後又築羅城。當時,門高六仞(六仞為八尺),連城基共十一仞;東西長五十六步,南北寬二十八步。南宋建都杭州,稱鎮海樓,辟禦路,為文武百宮每日早朝必經之地。元大德三年(1299)改稱拱北門,趙孟兆有《上拱北樓詩》。明朝武八年(1375)改名來遠樓。後又由參政徐本改名鎮海樓,篆書“吳山偉觀”四字嵌于壁。明正德年間(1506-1521),在樓上置大鐘一、大小鼓九,供朝暮報時之用,杭州人就俗稱它為鼓樓。明清以後,屢建屢毀。現在的鼓樓已舊貌重新,下為城基,依山而築,上為閣樓,飛檐翹角,更顯古樸莊麗。
2 x/ e/ b, x2 G/ ^# t5.39.217.76 現吳山上建有極目閣、茗香樓。遍植銀杏、楓香、金錢松、香樟等,與“宋樟”為伴,新老交融,面貌一新。恰如蘇東坡所雲:“吳山故多態,轉側為君容”。
! j$ N2 ^( C7 k 交通:乘8、35、38、40、807路到吳山廣場站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