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遭圍剿 害怕與討厭——訪吳志森 成名 鍾庭耀 林 茵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2-1-1 11:29 AM 編輯
0 [4 a( p, v8 D8 q* [+ f7 |1 V5.39.217.76
& u. ~! c0 T/ _% s- Y" K+ _( J5.39.217.762 E( f+ ~+ V! w; I
遭圍剿 害怕與討厭——訪吳志森 成名 鍾庭耀   林 茵
; c3 w; E, g8 w6 f; Wtvb now,tvbnow,bttvb

/ v' I2 A( b1 Y) {6 y3 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由吳志森到成名,2011年的最後一星期,多添了一個鍾庭耀。5.39.217.767 _# Z! X0 `, W5 w
共通點是同受左派報章和建制力量口誅筆伐。吳志森點算過,過去一年,左報指名道姓批判他的文章達七八十篇;攻擊科大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的,過去一月內近十篇。然後矛頭指向鍾庭耀,周四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帶頭發炮後,周五周六兩天,左報評論群起圍剿——〈鍾庭耀的身分認同調查不是學術而是政治〉、〈鍾庭耀「民調」居心叵測〉、〈假「民調專家」搞「全民選特首」〉、〈鍾庭耀的「民調」是學術研究嗎?〉、〈反對派「民選特首」四圖謀 〉,熱烈聒噪得令人心寒。
' Y8 K8 ~/ d5 h0 w1 H
4 {1 S( H4 ?9 j  u; c$ }
一個傳媒人、一個教授、一位學者,「大家只不過在正常的崗位上,就社會和政治議題做些評論和研究,並無預期會受到這樣的待遇。我們有言論自由、學術自由,左報當然也有言論自由。但我們知道左報背後是有政策指示、言論有清楚的目標,那是一種政治力量,要推廣來自國家機器的主張,所以當他們這樣說時,是會令人害怕的。」周五晚上,剛做完最後一集〈自由phone〉、正式告別港台的吳志森在電話裏說。
9 F/ x( Y& z  y. d* L
替整體自由害怕公仔箱論壇2 e# a8 T5 j$ B8 \- f5 Y  B" p, H
: `2 f- n( P  L2 t8 C8 h5 A& S' k) i4 R: ^
吳的語調仍然清脆硬淨,因為他所說的「害怕」不純粹是個人的事,他也替成名和鍾庭耀感到害怕,更替香港社會整體的自由倒退而害怕。他說,沒有證據港台不與他續約的決定與這些文章有關,「但要知道,普通市民雖然不看左派報章,一些機構的掌權人卻會重視這些來自左報的訊息。以我過來人的身分,見到他們如此批判成名、鍾庭耀,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事情」。* B3 l" x- i4 z* T( K) g

0 O) v/ M. t2 _: j! ~( a8 x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而鍾庭耀不言害怕,他只說討厭。「自從我透過香港電台的〈香港家書〉說出 3.23 民間全民投票計劃之後,便不斷受到攻擊,多了不少莫須有的罪名,包括誣衊我曾經與英國特工接觸,接受外國操控等,非常討厭。」慣以電郵受訪的他,通篇冷靜慎密的回覆裏只有這句流露出一點情緒。5 n; }% j) {. n- B$ ^
tvb now,tvbnow,bttvb7 H. i7 L% F, }1 F" G8 V4 p+ }2 A
由鍾庭耀籌辦的
3.23特首「民間全民投票計劃」在12月3日首次提出,但未獲大幅報道和反響;加上同期泛民亦提出電子投票選泛民特首候選人的計劃,委託鍾庭耀作顧問及技術支援,故左報評論大多將兩個計劃混為一談,指泛民及鍾庭耀等人由前布政司霍德及美國駐港總領事楊甦棣背後指使,尚未出現針對他個人的專文聲討。

: X4 \6 t4 o% j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大肆批鬥的觸發點是在本周三,鍾庭耀發表最新一期港人身分認同的民調結果,報章普遍聚焦於受訪者對「香港人」身分認同感創10年新高、對「中國人」認同感創12年新低作報道要點。周四,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會見部分電子傳媒,高調指摘該調查將「香港人」與「中國人」並列,問題定得「不科學和不合邏輯」;及後兩天,來自建制力量的批判文章便紛起和應,覑意要打擊整個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公信力,將鍾庭耀的民調描繪為別有用心、受外國勢力指使而另有政治圖謀,批判重點除了「港人身分認同」的調查外,更開始轉向3.23「民間全民投票計劃」。
6 K: [+ E* [. u& R- `
混淆國籍國家主權身分認同- o) G9 Q5 a- r
tvb now,tvbnow,bttvb- `7 f3 U( m# t: C4 @: j
對於郝鐵川的指控,稍有邏輯的香港人都能指出,他是混淆了「國籍」、「國家主權」與「身分認同」的概念,如同沈旭暉在Facebook所言,「National identity 和 Nationality 的分別,乃普通常識」。由一般網民到學者都說得出,探索國民身分認同的民調,在各地學界都是非常普遍的;而香港經歷殖民統治、97主權移交,同時是各方文化交匯、移民人口流傳之地,身分認同自1980年代已是社會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現任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仍在中大的年代,亦經常進行同類調查。
7 E" z" i+ t2 H" q' w7 J( `5.39.217.76
5.39.217.76: z/ [  r# a" Y2 }
而港大民調的身分認同調查,由九七回歸後從未間斷。認同自己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的問題,至今已問了
14年;2008年結果顯示對「中國人」身分認同創新高時,建制輿論都曾與有榮焉。同一條問題,因為今年結果逆轉,卻被批評為「不科學」了。據《蘋果日報》引述,郝當日還在席間對獲邀的電子媒體記者表示,「所有人都可以不滿內地制度,但不應該顛覆國家政權」,但郝拒絕說明鍾庭耀是否「顛覆」。對此,鍾庭耀指出,「如果這種研究被定性為政治顛覆活動,則不少已經成名的學者都要變成民族罪人了。不過,學術歸學術,政治歸政治,學者主要責任是追尋真理。如何應用研究結果,是另一層次的問題」。

. X1 r! M" S, l1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0 N" H) g7 v3 h7 k" ]  z
對於郝鐵川與鍾庭耀之間的溝通錯位,吳志森和成名都難以相信,一個來港就任好幾年的中聯辦官員,會真的不明白「身分認同」和「國籍」的分別。「良好願望是他真的不懂問題的原意,但另一種可能是,他想達到一個政治效果,告訴大家別想再去區分『香港人』和『中國人』了。一種國際文明社會認為十分之正常的學術研究,他想要喝停佢,表現出他有權去令這些人收聲。」吳志森說。

9 w% H* o7 b8 m

6 I) w" X9 |& z8 l3 W* f* P! B公仔箱論壇
鍾庭耀則認為,「長住香港的居民,對『香港人』身分的理解應該相當實在,對『中國人』身分的理解就比較複雜,因為當中包括了文化中國、民族中國、共產中國、主權中國等概念」。對不少香港人來說,「中國人」並不等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因為香港人始終抗拒共產主義,感性上不能接受「文化中國」等同「共產中國」,「我相信『一國兩制』的原設計者是知道的」。
2 ]( _8 w, R$ j5 c公仔箱論壇

! j6 O. M! k3 C7 e& [5 K公仔箱論壇
問吳志森覺得自己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他很爽快地說「我梗係香港人」,「因為我擁抱的是香港價值,包括對人權的尊重、對法治的重視、對言論自由和民主的追求,這全是有別於內地的價值觀。那不只是我在香港成長的問題,很多內地人來香港讀書和工作之後不願離開,都是因為內地無的自由、香港有。」成名則覺得最佳答案是「中國的香港人」,但如果要二揀一的話,他也會選「香港人」,原因與吳志森一樣,「香港祟尚普世的核心價值,與中共推廣的價值觀是南轅北轍得好緊要的」。他們也相信,在港大民調中選答「香港人」的,都有將兩地價值觀的分野列為重要考慮因素。
' Z- M4 M, K# r. Q

2 L4 h6 \4 w" O3 i$ P4 }4 j
民間投票犯忌5.39.217.76" s0 ~8 G- d$ k. O

  y1 I; V% [& y$ q
成名認為,世界各地爭取民主的運動,能否動員民眾參與都是成功的關鍵因素;如果民眾只做旁觀者,民主很少會自上而下地由統治者交給人民的。中共亦深明這個道理。因此他相信,自己備受左派攻擊,最主要因為他是學者之中少數站出來,明確支持「五區公投」運動的;建制力量不喜歡有人鼓勵公民參與,不喜歡有人動員民眾行使《基本法》承諾的基本權利,以行動爭取中央政府在民主發展上讓步。
8 R. r6 e; R/ y7 R( k/ }5.39.217.76

9 N; b0 Q# i7 c8 x( F
鍾庭耀今次籌備的民間特首投票運動,或許正是犯了同一忌諱。他想要在特首選舉前建立的一套專事專辦的電子投票制度,就是要讓普羅大眾透過民間投票,表達意願,給特首選委參考。雖然民間投票沒有法律效力,也稱不上「公投」,但若能做到機制完善、獨立公正,投票人數又達數十萬,一旦特首選委最後的投票結果,與這次電子選舉中的巿民表態之間出現重大落差,未來特首的管治威信將會被大大削弱。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