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itsctsu 於 2019-11-28 09:20 AM 編輯 4 C( s; A9 v7 a5 b8 p/ r% J
* x4 f* F6 T, j8 U8 ? u
【聯國報告】全球各地近年出現越來越多前所未見的風暴和難以撲救的山火,不少科學家都認為與氣候變化有關。但聯合國最新報告指出,全球195個國家2015年簽署《巴黎協定》承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後,排放量不減反增,未有盡力阻止氣候變化,警告以現時排放趨勢,全球溫度至本世紀末最多上升3.9℃,觸發更多天災,現在不加緊減排,救地球目標就無望達成。公仔箱論壇. G0 Z6 g3 P8 i7 t$ ^( ?. K4 K
tvb now,tvbnow,bttvb! ~. @- Y% n8 o# P) z2 u4 \
聯合國環境署今年的《排放差距報告》前日出爐,被視為《巴黎協定》落實後評估全球減排的進度與協議內容差距的報告。報告估計按照現時情況,全球表面溫度到本世紀末將比工業革命前上升3.4至3.9℃,遠高於《巴黎協定》不高於1.5至2℃的目標,海平面最多上升九米,警告未來孟加拉等沿海地區將陸沉,熱帶地區會遭受更多強烈風暴吹襲,部份赤道地區變得不適合人類居住。
2 v7 D( H5 t' i; l, R ]! |& W( S
$ e& ^/ Y0 v. i公仔箱論壇- J2 z- d* |5 p6 q0 D; z
: k: N4 I! f1 `% U( Ztvb now,tvbnow,bttvb
! z7 y5 [. f0 c& | S& V+ I. |7 m德國杜伊斯堡的製鋼廠源源排放溫室氣體,聯合國警告各國不立即加緊減排,日後要減也難得多。美聯社
6 }7 ?# T& w5 O% L7 O5.39.217.76
/ P+ q3 ?2 W2 u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中美去年排放量仍增加
2 S( f P, ?3 F; L% d* G' h& J0 A全球溫度自18世紀至今估計已上升了逾1℃,報告稱如要避免未來增溫超過2℃,排放量則要從現在開始每年減少2.7%;若要限制在1.5℃內,則要每年大幅減排7.6%,將減碳目標五倍增加。另外,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過去十年平均每年增加1.5%,估計如十年前就開始努力減排,現時控制增溫在1.5℃和2℃內的每年減排量,只需要3.3%和0.7%。公仔箱論壇4 G2 X7 T6 _& [3 u; Z# ]0 _& b
5.39.217.76% y0 u9 {6 X+ o% [" I
報告又點名指美國和中國兩大排放國去年仍在增加排放量,批評只有少數排放大國履行承諾制訂環保政策,強調全球最富有、佔溫室氣體排放量3/4的G20國家必須大幅減少使用化石燃料,並提出了多個改善建議,包括歐盟發展無碳電力和2050年前禁售使用化石燃料的汽車,美國向所有工業排放徵收碳稅,以及中國禁止再建造新的燃煤發電廠。
2 J: m) |4 P2 Q/ [
5 N# H, W7 ?% |" ~9 j" b. ntvb now,tvbnow,bttvb
- X$ w/ H. y1 P$ @
5 N1 k3 O) B. ?4 D% z2 q T3 `5.39.217.76& p- ?$ w- p0 F
若不行動2030可升1.5℃
9 x; O* R# y3 s3 z' w公仔箱論壇聯合國環境署執行總監安德森(Inger Andersen)敦促各方馬上採取行動追回落後了多年的時間,更深層和快速地減排,否則溫度增幅到2030年前就會超出1.5℃。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亦指出全球過去十年都在增加排放,表示「若不理會這些警告和積極採取行動,我們會見到更多致命的熱浪、風暴和污染」。
' L- ~$ F7 z6 \( Z+ G! h5.39.217.76公仔箱論壇/ _! F2 M! L5 q9 I" w4 x
聯合國氣候峯會下月初於西班牙馬德里舉行,今年的議題是如何執行《巴黎協定》內容,而非僅僅商討減排量和時間表等細節,有望加快推動減排政策。聯合國前氣候外交官凱特(Rachel Kyte)認為峯會是加快和修正各國應對氣候問題的機會,今年的《排放差距報告》更令各方難以再否認現時的應對方向不夠好。tvb now,tvbnow,bttvb4 l+ t, N/ E3 |, }
* m2 c* J, N/ e" V+ ]
不過,美國早前已單方面退出《巴黎協定》,勢削弱全球減排。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美國中心主管拉扎勒斯(Michael Lazarus)指出,加拿大和挪威等國雖有減排計劃,但卻增加開採和外銷化石燃料,質疑為何所有國際氣候會議都沒有提及過減少生產化石燃料。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1 o& |2 r# ~! Q5 U& h
美國《紐約時報》/美國《華盛頓郵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