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記者們自己的問題,而是所有中國人,從上到下,從政府到民眾,都應當仔細想想的問題
% ?" X2 K% W1 v \9 D6 |
' i6 C" M4 h9 H; Q& K/ dtvb now,tvbnow,bttvb 范敬宜先生有句名言:如果有來生,還是當記者。于樸素直白中,寄予了老輩新聞人對自己職業的深切依戀。范先生生于上個世紀30年代,在理想和信仰的激勵中,選擇了新聞記者的道路。如今,時過境遷,當我再問媒體的朋友:如果有來生,你還當不當記者?得到的,已經是截然不同的答案。
* \' D' J4 a7 Y公仔箱論壇 中國記者的生存狀態,一直是個說不清道不明的問題。一方面,這個群體扮演著上情下達和下情上達的“管道”角色,老百姓遇到困難,除了找政府,就會找記者。而不少記者也稱職地擔當了令人尊敬的“媒體青天”;可另一方面,當社會出現難以化解的矛盾和摩擦,記者又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棄兒,公權力或跨省追捕,或設立黑名單打壓,上訪無門的平民則會毫無根由地將屠刀砍向記者的頭顱。! t7 H; x2 U" C; u8 @$ x4 p# C. I
會突然想到這個話題,是有感于最近的兩則消息,一是遼寧上訪者刀砍央視女員工,二是衛生部擬對“誤導公眾”的記者設立黑名單。我不是記者,卻有很多記者朋友。聽聞這兩則消息,他們莫不有物傷其類的感慨。有史以來,似乎沒有任何職業讓人產生如此復雜的情感,愛得艱難,恨得不甘,卻又總是在靈魂深處有那麼一縷難以割舍的情結。這就構成了當代中國新聞記者的一個無法破解的悖論。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似乎也不難理解。媒體和記者的社會功能,在于傳遞信息、疏塞通絡。當信息的流動出于種種原因而出現阻滯,作為傳播中介的記者往往成為眾矢之的:有人會怪罪記者無法無天、誤導群眾,有人則會怨恨記者掩蓋真相、與權力同謀。所以說,一個國家裏,記者的生存狀態大致可以折射出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越是文明、現代,信息越公開透明,人民越理性寬容,記者職業也越專業化、正常化。8 Q) X# [% L, \8 X0 Y- ?9 H
當然,本文絕對沒有給記者唱讚歌的意思。本人讀了10年傳媒,並在新聞學院任教,比大多數人更了解這個行業自身存在的問題。但是,若一個職業頻頻成為被攻擊的目標,我們便應當理智地思考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民國時期的名記者邵飄萍,雖有“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的社會使命感,卻也飽受質疑。可今天來看北洋軍閥對他的暗殺,每個人都帶著深深的同情與緬懷。原因何在?只緣于一個世紀後的我們得以理智地將個體的道德問題與社會的普遍規范區分開來,用邵飄萍的死去折射一個職業、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時代的病理,而不僅僅是簡單的因果報應。可實際情況是,我們看待歷史的客觀和理性,在處理現代社會的問題時,統統處于失效狀態。一如央視女員工被砍傷後,網上亦有不甚同情之音。公仔箱論壇# G: E+ W. }9 N
所以說,來世還當不當記者的問題,不應由記者們本人來回答,而是要到社會風氣,到權力中樞,到民眾的情緒中去找答案。邵飄萍的死並未讓有志從事新聞記者職業的人退縮,原因在于邵的死只是“身死”而非“心死”,更多的人在社會的總體氛圍中看到的是一種進取和變革的力量,看到民眾有區分正義與反動、理智與情感的能力。如果有來生,當不當記者?”——這不是記者們自己的問題,而是所有中國人,從上到下,從政府到民眾,都應當仔細想想的問題。(常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