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港澳台] 源傳媒:中資進軍港金融業 社會責任要擔當

源傳媒29日發表社評說,較早前有傳聞指,大都會人壽正物色合適機會出售香港保險業務,估值預計為6億美元(約46.8億港元)。保險公司放棄香港業務其實早有先例,值得留意的是,在近幾年的保險業務出售潮中,大部分買家都是內地企業。如去年3月,香港人壽就以71億元賣盤給內地神秘富豪張振新旗下的首元國際。同樣在去年,英傑華人壽獲得高瓴資本和騰訊(700)分別入股40%和20%。再往前數,2016年,大新金融就以106億元的作價出售旗下壽險業務給內地房企泰禾集團,並改名泰禾人壽。2015年,富通保險以107億的價格出售香港業務給內地私募基金九鼎投資。
! I  B' d& z! K+ f8 O6 y! O公仔箱論壇
* ^. j+ N: ^; R$ W  社評說,中資對港金融業的鍾愛並不局限在保險業。過去幾年就有數單本地證券商易主給中資企業的新聞。首先拉開序幕的是2009年海通證券收購新創建(659)持有的大福證券股權,該公司其後改名為海通國際(665)。往後數,2014年有國金證券買粵海證券,2015年有光大證券買新鴻基金融以及雲峰金融買瑞東集團,2016年則有泛海控股收購華富國際。縱觀本港證券商,純港資背景已經所剩無幾。中資大舉購買香港金融資產,銀行業自然不會被遺漏:2014年有越秀集團收購創興銀行;2016年有中國信達收購南洋商業銀行以及廈門國際購買集友銀行。據畢馬威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以中資銀行的銀行資產、貸款、和存款總額計算,中資銀行佔香港銀行業的比例分別為35%、39%和34%。受惠於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的發展,中資銀行在香港仍大有可為,其資產比例佔據香港銀行業的半壁江山相信是大概率事件。
+ L! Y2 `7 m9 F5.39.217.76; V" u2 m+ m2 Q6 R" j- w1 {6 q
  中資進軍香港是雙贏之局 5.39.217.76; k% b: @8 z/ ]

9 ~6 x, T. v" z& a# {  C公仔箱論壇  中資如此大手筆購買香港金融企業,最重要的誘因還是「走出去」的政策導向。香港作為中資企業國際化進程的重要橋樑,自然躲不過資金的目光。而事實上,港資金融企業雖然曾經輝煌,但幾十年間本地金融業局面早已有所轉變。以保險為例,保險公司的「吸金」功能強勁,導致近幾年市場對壽險業務牌照虎視眈眈。對於市場佔有率相對較低保險公司來說,香港市場容量、盈利都有限,倒不如趁作價可觀及時轉手,大賺一筆。又如港資證券商,亞洲金融風暴打擊過後一直處於弱勢狀態,相較外資券商不僅財力缺乏,在中高端市場市競爭力亦不高,因此引進中資的雄厚資本轉一種玩法,亦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 t  \! j% @4 }2 I/ `1 o/ y
* J) M+ B% j8 M0 S1 h  z7 u
  再者,中資入駐,香港其實得益不少。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拉動本港的就業率的上升。中資背景的銀行在本港的市佔率不斷升高,各大銀行擴展分支機構和業務和同時對金融人才的需求必然增加,自然也能夠促進本港就業率。另外,中資銀行以香港的銀行作為「走出去」的第一站,能夠強化香港作為中間人的角色,強化香港的優勢。其次,以騰訊和高領資本入股英傑華人壽為例,新的資本計劃利用其優勢在本港大力推動數字業務的發展,為本港傳統的保險業務注入新鮮血液,或許是其破舊迎新的最好契機。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U% Q- T0 t9 b+ ^/ D* G) W

" Z( e, D" [$ L5.39.217.76  社評說,儘管中資踏出了「走出去」的第一步,但更重要的卻是第二步,即如何「走進去」。中資想要想長遠、安穩地在香港立足,最首要的是融入本港文化,避免水土不服。首先,從文化層面來說,內地與香港向來存在文化差異,具體到企業間,內地和香港兩地的公司風格也頗為不同,無論在語言交流、員工管理、運作方式都存在差異,要在保持中資企業特色的同時又做到融入當地文化,其中就需要進退有度,靈活處理。另外,中資企業收購本港企業後,必然會產生相應的業務轉移,新企業要持續為客戶做好服務,才能讓本港市民欣然接受新變化,贏得民心。最後,更長遠來看,中資企業要植根香港,最重要的是業務發展和推廣,以此為目的,企業如何做好產品和服務,擔當起企業責任,樹立起良好的企業形象,更是企業管理層需要深思的問題。
Truth can not be deleted by any means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