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最大民怨是朝野領袖未能共建國家願景

經濟有「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之分,政治也可有「微觀政治」與「宏觀政治」之別。吳內閣關注「十大民怨」,這屬於「微觀政治」;「宏觀政治」的課題,則在國家的願景及國民的光榮感如何建立,這或許才是中華民國當前真正的問題所在。   @3 k" f& Z; C2 z. S7 I
tvb now,tvbnow,bttvb; @6 R5 k% A# T7 B6 P
公仔箱論壇$ F6 g- m9 ~; D6 Q6 m
一個國家的生存發展,必須奠基在國民之間有共同的願景,亦即抱持共同的希望與追求;並進而建立國民的自尊自信,亦即建立國民的使命感與光榮感。當一個國家的國民有了這種願景與光榮感,其餘庶政皆屬行政治理的層次,提綱挈領,綱舉目張;唯若行政治理太差,當然可能衝擊到願景與光榮感;但反過來說,假使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願景與使命感,僅憑行政治理的成就也難以維持一個沒有共同希望與追求的社會,遑論若再加上行政治理也出了問題。 5.39.217.76+ F5 i9 K( L' W
! M9 @8 F% n" t8 Y# U
  r* e, H8 v$ v
美國小布希政府捲入伊拉克戰爭及引發全球金融海嘯,這不止是「微觀政治」行政治理的錯誤,而是立國精神與國民光榮感的重傷;相對而言,中國近年來建立「和平崛起」的態勢,這也不只是行政治理的層次,而是「宏觀政治」國家願景及國民光榮感的領域。相對而言,宏觀政治有可能協助解決「微觀政治」的難題,但若「宏觀政治」出現重大問題,卻不易僅憑行政治理來補救。
9 q3 y% S9 n  t6 U) O. t  r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回顧過去六十年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願景,大致可分作三個階段:前二十年的國家主願景是「反共保台」,當年經濟貧弱、政治不民主,但藉威權體制的操作,社會的默契與共識皆相當明確;到了七○年至八○年這中間二十年,國家主願景是「經濟奇蹟」與「民主轉型」,在此階段朝野上下的政經願景皆甚明朗,即使常見軼軌脫序,但社會的自尊自信卻相對提升,多數國人皆相信台灣可以過得了那個難關;及至最近這二十年,政治議題拉高到國家認同的層次,竟造成了國家願景的重創,經歷二十年的衝擊激盪,如今大概多數國人已經感知台獨已無可能,但中華民國也已被撕扯穿戳得千瘡百孔,國家的希望與願景何在?國民的自信與使命感、光榮感又將從何而來?
" R! X7 U7 v) N+ I* [5.39.217.76
tvb now,tvbnow,bttvb# W' c+ P7 K3 A! O3 k
+ N1 Q, n8 ]; C5 [9 }% c
陳水扁起家的經典標語是「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兩句空話,各自解讀;但這兩句話卻是製造願景與光榮感的高效能機器。不過,無論「夢」是台獨,或「希望」是民主,如今皆已受到重創甚至幻滅。然而,若以此次選舉中民進黨主打的ECFA爭議為例,其實仍是一個改版的「傾中賣台論」;因為ECFA不但是一個行政治理層次的問題,也牽涉到國家認同定位的問題。問題在於:台獨已經幻滅,但民進黨仍不容你走「中華民國」的路;一味反對ECFA,但民進黨也拿不出替代方案。ECFA不是一個特例,如今台灣陷於「愛台灣/不愛台灣」「南部/北部」「外省人/本省人」「農業縣市/非農業縣市」的撕裂之中,在在皆是因國家願景與國家認同或國家大戰略、總路線的嚴重歧異所致,也因此影響了行政治理的效能,且非行政治理所能補救。5.39.217.76& a1 Q3 A) F( w; }/ _
因此,馬政府及吳內閣的治理策略,若只是將問題看作切分成一塊一塊的「民怨」,這將陷於「微觀政治」的盲點。倘若不能從「宏觀政治」著眼,在國家願景與國家大戰略上建立起引領風潮的地位,必將始終被民怨所包圍,難以締創大開大闔的局面。 公仔箱論壇# \/ Y) z: ?: I) t  X

/ u4 V1 y# ~2 l公仔箱論壇
1 _/ c7 \0 f, \$ ?! ^% _- i  {4 {tvb now,tvbnow,bttvb行政院的十五個民怨排行榜選項中,大的有房價太高,小的有狗屎未清;無論巨細,這皆是將國家政治切分成一塊塊,見樹不見林。其實,面對中國崛起、美國地位變化及台灣撕裂,當前最大的民怨(或亦可稱作「民憂」)應是:朝野領袖(在野黨當然也應負責)不能共建國家的希望與願景,而使國民的自尊、自信及使命感、光榮感不斷流失。 公仔箱論壇1 F3 \! s0 x( ^: ?# f9 D2 ^3 a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