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9.217.76! B+ O: i7 a: Y3 N! h; ^; M
——談精神復康政策
$ d9 j, p9 N* X c, d: x5.39.217.765月才發生精神病漢當街斬死小童案,未料不足一個月,又有精神病漢破門入屋斬死鄰居。論震撼程度,後者肯定不比前者遜色,但官員對於每月最少一宗涉及精神病患者的慘案,似乎已經麻木,早前衛生及食物局副局長梁卓偉便說,讓精神病復康者融入社區既是世界潮流,沒人能夠保證同類個案不再發生。事實上,政府的精神復康政策已普遍失效,有精神病醫生更形容機制已經崩潰。精神病誠然有其不可預測性,但是否所有慘案均可視為單獨事件?禁絕精神病患者重返社區,是否又可避免慘劇重演?0 a# Y4 B0 P1 S# e- {! x
5.39.217.761 F2 S/ ?7 T9 T) M' j$ ~) R
要談本港精神復康政策,便須了解政府對社會福利的一貫思維。本港的福利制度一向是剩餘式的,政府嚴格控制福利開支,只會滿足不能自助者的基本所需,沒有長遠的社會目標。在這個前提下,精神病人一直被視為社會問題,而處理「問題」的方法,就是控制和管理精神病人,將之限定於可控制的範圍內(contain the problem)。只要能避免個案爆煲,「問題」彷彿便已解決,沒有進一步處理的必要。
: F& k# W% ^ t9 Q# ^6 A8 I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4 ^" Y. e3 k& l5 P6 E公仔箱論壇由於精神病人都被政府視為無行為能力或對社會沒有貢獻的人,政府只會滿足他們的最低要求。精神病人既不被視為獨立自主的社會個體,自然也沒有什麼發展需要。結果精神病人重返社區,當面對生活逼人和社會競爭,便容易觸發病情。公仔箱論壇5 p9 i6 a. o' {' ~7 I
2 Z3 ^7 g t% n7 b1 N5.39.217.76公仔箱論壇5 j) r; ^8 p: s; ^2 Q6 ~
精神病人在社區 無足夠支援tvb now,tvbnow,bttvb/ I2 a& d$ r, p, `0 n
深水埗慘案的疑兇罹患重症精神病多年,曾經住院兩年,出院後與年邁母親相依為命。直至慘案前不久,其母因體弱被送往護老中心。雖然沒有證據顯示疑兇因家庭變化觸發病情,但缺乏適當照顧卻可能是原因之一。再看2007年的3屍案。案中母親同是重症精神病人,醫生因其丈夫患癌,准其出院照顧兩名年幼孩子,卻因生活壓力驟增令精神病復發,最後釀成慘案。以上個案都顯示精神病人在社區獨自面對壓力,無從得到足夠支援。tvb now,tvbnow,bttvb0 m2 k3 c+ C! r$ }+ S' U, T
公仔箱論壇3 I/ z% C. A- v) B$ P! S9 u2 P
在醫院輔導病人康復,是醫務社工職責,而社康護士則會跟進病人出院後的康復情况,但兩者皆面對個案數字不斷上升。相對於全港共15.4萬名公立醫院精神科病人,區區的197名精神科醫務社工和133名精神科社康護士人手,無異於螳臂擋車。由於兩者皆可能同時處理逾百宗個案,分身不暇,加上分屬不同政策局,在操作上各有各做,若病人出院後迴避覆診,便有可能無人跟進,可見當局處理精神病人的手法被動。
$ u3 R2 U1 v+ a1 Wtvb now,tvbnow,bttvb
- ~8 R0 L- F' `3 d5.39.217.76目前精神病者在社區上獲得的支援名目甚多,表面看來為病者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援,實際上供求卻嚴重不成比例,加上服務只屬補救式,無從顧及康復者的長遠發展需要。1 W" P" Y+ g4 l0 J1 H6 Y9 L# ^
- y% T) Z. O. i) I" H2 w8 ^. E2 ]5.39.217.76誠如梁副局長所言,對精神病人作封閉式的住院管理已不合時宜。不過,近年精神科病牀減幅驚人,卻令人質疑當局將更多未治癒的病人「放逐」社區。例如目前精神科病人比4年前增加了23.1%,但同期住院病人卻減少5.8%。醫生為應付逾14萬生活於社區的精神病患者,唯有不斷壓縮診症時間。當局用藥更有所謂「兩舊一新」,意思是醫生只會在病人試用兩次副作用大的舊藥後,才可處方成本高但效用顯著的新藥。可以說,本港連基本治療也做不好,令問題陷於惡性循環,當局也只忙於救火。
' J2 l* }$ d: l0 Q3 @"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5 H: o4 E) j3 |3 O$ u z' c" V. A: r! h$ a p4 Z
精神健康改革 不乏指路明燈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3 [" q' W1 M v' r9 g @) I* J
本港一直缺乏整全的精神復康政策,病人由確診至社區復康,過程均是斬件進行。直至3年前,政府成立精神健康服務工作小組,由局長周一嶽親自主理,但該小組至今竟只曾開會1次,成員更只有醫生和機構主管。5.39.217.76& ~' F% n7 m. T6 e! i+ Z: \
2 [7 g$ t, O& _: D% stvb now,tvbnow,bttvb在外國,精神復康政策通常由跨部門機關統領,監察病人每個復康環節和其他生活安排,確保服務到位,成員除了來自專業界別,也涵蓋病人和家屬。本港醫管局主席蘇利民本身也是這方面專家,曾在澳洲負責有關改革,大量文獻亦有記載國際經驗,因此資訊不會匱乏。世界衛生組織便曾針對歐洲情况,通過促進精神健康的行動綱領,鉅細無遺地指出各國該如何應對精神健康的各種挑戰。綱領除了就如何推動社會關注、避免侵犯病者人權等提出建議,細緻如照顧首次病發青少年病者的社區服務安排、為重症精神病者設定基層醫療和社區配套等亦包括在內。綱領更提出在社區設立24小時專科門診,由不同的專業人員提供特殊危機服務,避免病者因在關鍵時刻缺乏照顧令病情轉壞。綱領所提出的不是空泛的原則建議,而是具體的實務方向和政策目標。因此,本港要推動精神健康改革不乏指路明燈,欠的就只是政府的決心。
* R) N8 b) |9 }7 `, z0 P j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7 S" l/ ]$ Y' ~+ W
其實只要做好社區支援,大部分精神病康復者不需長期住院。住院的單調生活只會令他們失去盼望,重返社區後更形退縮,每遇阻礙便容易觸發不安情緒。要治癒精神病人,不單是控制和管理,讓他們重拾對生命的渴求,才可協助他們擺脫噩運,重過新生。
* O0 N# W7 x! d" \
: O# d: f$ o7 a- r+ {' N作者是香港理工大學社會科學系講師
" V" W: M9 P2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