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6月2日《新京報》報道,6月1日下午,一條“列車上疑有人販子”的微博引起了網上打拐熱潮,北京鐵路警方接報後立即布警,將兩名抱小孩的“嫌疑人”帶至派出所調查。經查,二人確為小孩的父母。對于外出途中遇到這樣的事,他們感到無奈和“堵心”。事後,發微博的網友刪除了該條微博,但因此引發的爭議並未平息。, ]* X/ k! q. O8 C* X4 B6 K; K
坦白說,在轉發那條微博的時候,我也曾猶豫了一會兒,原因很簡單:不了解事情的真實情況,擔心推波助瀾而傷及無辜。但轉念一想,對信息作出判斷並及時展開調查,是公安部門的職責,網民的參與只是積極提供線索,沒什麼不妥。于是,數秒鐘之後我轉發了這條微博。我想,鋪天蓋地的轉發熱潮中,多數人都與我有同樣的想法,甚至包括最初發這條微博的人。) L- T9 {% L9 j1 j0 S* y( K
事情最終被證實為誤抓,恐怕是多數參與者始料不及的。往好的方面說,終于令關注此事者松了一口氣;往不好的方面說,給一個無辜的家庭平添了幾分煩惱。但若因此棒殺網友的參與熱情,未免有些打擊他們可貴的公共責任意識。5.39.217.766 q+ h( ?, |% B3 E1 d3 e
應該明確的是,不少網友的質疑以及在此基礎上尋求公安部門查證,並不是武斷的決定,更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幹預。難道說,公眾每一次參與的前提都必須是“鐵證如山”?若如此,豈非人人都成了“福爾摩斯”?若要求公眾的每一次線索提供都能查證屬實,否則就要承擔責任,還有多少人敢向公安機關提供線索?$ z O- w5 ]) Y( x; ^9 H
毋庸諱言,對身邊可能發生的種種不法行為,多數人沒有十足的把握;同樣毋庸諱言的是,正是因為擔心“惹禍上身”,多數人盡管心存疑慮,卻保持沉默。tvb now,tvbnow,bttvb8 ]& \2 o( @7 X& p% w% F& F
退一步說,如網友所說“孩子上車一直是撕心裂肺哭”屬實。網友之所以產生懷疑,是因為孩子家長的行為有違常理。從這一點來看,此次誤抓對孩子家長來說不失為一個小小的教訓——對自己的孩子多負點兒責任,也對公共環境多負點兒責任。
) c* I4 p1 `8 k8 n8 _) E9 Y 這次風波的最大亮點在于,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士渠第一時間參與微博報道,並連續披露事態進展。實際上,也正是因為陳士渠的積極參與,事件真相才得以迅速查清。盡管是一記“烏龍球”,卻不失為一次警民互動的成功演練。陳士渠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在微博上看到的,我都會安排核查”。這一次,他無疑用行動兌現了自己的諾言,也賦予了微博更現實的意義——如果每一條線索都能得到足夠重視,每一種聲音都能得到積極反饋,網絡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信息平臺,在這種良性互動的基礎上,何必擔心網友不明真相的圍觀?
- o/ H9 ^' c7 K- T 從網友發布微博,到公安機關介入調查,直至最終水落石出,整個過程不過幾個小時,高效的警民互動為諸多網友津津樂道。盡管“情報”有誤,但絕不能因此否定網友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不是哪一個具體的網友“傷不起”,而是寶貴的公共責任意識“傷不起”。(趙志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