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名人的罪與罰


# A* z! e6 Y5 y2 z- N+ Y7 H$ S
) k; m- ^6 L1 K公仔箱論壇
9 m& W/ S0 ?& J' G- ^5.39.217.76不管多討厭阿扁,很多人都覺得,放過陳幸妤吧!看她那樣情緒失控,氣到想要追打記者,還有什麼「新聞價值」呢?如果這樣的畫面,還繼續在台灣引人「津津樂道」的話,那該去看病的,恐怕就不只陳幸妤了吧!
+ R5 M! k7 e) h" C7 i公仔箱論壇5.39.217.76* I( M. L- X0 Z9 |2 T; z7 Y/ i
與其一再放大陳幸妤那樣失控發飆的鏡頭,還不如討論一下,如何避免「名人效應」對社會、對當事人都發生太過負面的影響。也許包括陳幸妤在內的「名人」,都應思考一下這個題目。 5.39.217.76, K/ J& T5 e; a, X& ]+ k- x
) u' D+ B, z" u1 q
冷靜下來,陳幸妤會發現,害她的人,在記者和她爸爸之外,恐怕還包括了她自己。公眾人物身上背負著出名的共業。台灣的公眾人物,對於運用自己的知名度多無節制,在能得到「好處」時尤其如此。作為公眾人物能夠享受的特權,他們通常毫不猶豫,引人側目,甚至引人非議。最近吳淡如生產新聞引發的種種議論,不就是最好的例子?陳幸妤一家在貴為第一家庭成員時,也有過搭飛機特權升等的新聞。如此將特權視為當然,必定惹來旁觀者的反感,也就跟著激發出外界「等著看你們出醜」的心態。
3 U  L' E/ A2 s9 ^. b/ D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 x* f( q3 D0 Y: `' O# o
公眾人物出名之後,享受光環,卻不見得會得到社會尊重。除非格外自覺地謹言慎行,絕對避免特權,才能給自己塑造不一樣的形象。要不然,披上了「名人」的外衣,就免不了社會的放大鏡檢驗。擁有權力時,陳水扁一家用起特權從不手軟。陳幸妤算是扁家成員中較為「自食其力」的一人,但嚴格地講,好像也並沒以什麼公益服務去回饋社會給予她一家的榮光。阿扁一家人,八年內何曾善用過知名度和影響力,做過一點只問付出的公共服務?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 b) c$ E$ s( C( I
5.39.217.76* W  b( N4 ^- Z; w  v  O# W/ K. d
成名不是「罪」,但如果濫用知名度,最後免不了要受到成名的「罰」。從陳幸妤到吳淡如,在今天因為隱私權受侵犯而感覺痛苦,但回顧當初享受成名的特權樂趣,其實應反省如何幫這個社會增添善的力量。名人如果能利用知名度,多盡些社會責任,則萬一「落難」時或可減少媒體炒作負面新聞。名人的罪與罰可堪同情,但潔身自好的力量仍在於自己。
- ]; s4 F7 @/ ~" otvb now,tvbnow,bttvb
- }0 d/ {. f+ r  K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A- L  }- W3 O3 z& F2 l0 c* x) N公仔箱論壇5.39.217.764 a9 }' e2 G& _& t" p: [. ]/ S, w&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