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社評:中港矛盾勿激化 兩地融合莫強推- L, V- {# G; |; w7 e
公仔箱論壇( m+ H% }) w* a6 g# ?
特區政府高官昨天紛紛出動,這邊廂是食物及衞生局、保安局和運輸及房屋局等三名局長,舉行跨部門聯合記者會,公布針對奶粉短缺及水貨客猖獗問題所採 取的一系列措施;另邊廂是教育局長會見傳媒,講述增加北區學額以協助區內學童可原區就讀的安排;還有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出面向市民派發「定心丸」:當跨境人流令香港的承受能力不足應付時,政府是會優先照顧港人的需要。
! a( g T) D6 Y+ n& rtvb now,tvbnow,bttvb
( G7 Y4 m$ M2 ~. m6 D- E- B1 |tvb now,tvbnow,bttvb各部門勞師動眾,是急謀撲熄新一輪中港矛盾問題所引發市民的怒火。內地客搶 購奶粉、水貨客「淪陷」火車站、跨境學童「霸佔」北區學位,都是跨境人流大增、兩地活動益趨頻繁所帶來的「副作用」,直接損害不少香港市民的切身利益,甚至觸發連串社會問題,中港矛盾已從文化差異、民情衝突,提升至經濟上、生活上的利害攸關,當局對此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處理相關 事項,必須有通盤考慮、全面規劃,以在得益於中港兩地加強交往合作的同時,及時並盡量減輕其對香港民生的衝擊,避免弄巧反拙,得不償失。$ i2 y9 L- m$ k8 [2 i" m
5.39.217.768 |: B5 r$ J$ I, E) s0 }# L
其實,由於社會制度和發展水平的區別,中港差異一直存在,近年隨着內地經濟增長,本來彼此間的距離應該大為縮窄,但中港矛盾反而變得尖銳,這既有心態變化的原因,也因為「自由行」令兩地民眾的「埋身」接觸激增,且內地客數量之多令香港的配套設施窮於負荷,也「搶佔」香港的部分資源,產生連串負面效應,當局有 必要從多層次、全方位「對症下藥」,還須與內地有關部門積極協商,共同處理,阻遏矛盾激化。5.39.217.76) H$ O2 E \" W0 m" g8 {+ X
" s) ^, y+ Q# ]; m! vtvb now,tvbnow,bttvb在心態上,過去港人對內地民眾是同情、包容、幫 助居多,改革開放以前,火車站和羅湖邊境所見,是大量香港人帶上大包、小包,苦苦擠迫而絡繹於途,把物資送到內地親友手中。那時候,沒有什麼怨言,也不以此為忤。這一方面因為當年眾多港人也是新移民,對內地的「窮親戚」既有血濃於水的感情,也有助人為榮之義。
% w t) S+ r) u+ Ytvb now,tvbnow,bttvb
8 Z5 P. E1 F, N* u" V今天,火車站裏拖着滿載貨品大件行李的,換上了水貨客,他們光顧的是本港店舖,本來對香港經濟也有貢獻,但阻塞通道之「罪」,已被一些人罵為「賊」輩。這中間的變化,是內地人「咎由自取」、是新一代香港人的觀感逆轉,還是彼此都有值得檢討之處,不啻需要探討。
# {. T8 Z/ w! Z; h公仔箱論壇* t; D4 \, _% ^# U& L3 k5 @
可以肯定的是,客觀環境變遷是激化中港矛盾的關鍵。「沙士」疫後,內地旅客來港「自由行」成為香港經濟復蘇的重要助力,可是隨着開放「個人遊」的城市漸多,內地旅客的數量大幅增長,「一簽多行」令「水貨客」大有活動空間,香港接待配套資源變得短缺,港人應對的心態也未有足夠準備,文化與生活習慣差異,導致齟 齬頻生,加上部分內地「豪客」的暴發表現,少數商舖唯利是圖而「歧視」本地客,更加深彼此嫌隙。0 `3 s8 C5 k7 N& [; W! m& D
9 _$ a1 B2 M7 ]6 O: C8 w% U7 Y1 G
雙非孕婦佔據病床,成了中港矛盾直接牽涉資 源分配的第一個「火頭」,之後,港人漸覺由於內地客太多,樓價被搶高了、舖租被推升了、物價被谷漲了,本地人的活動空間卻被壓縮了,教育、醫療,乃至奶粉的資源都被分薄了,當中政府卻似視而不見,無動於衷。因此,不能責怪一些忍無可忍而過激地針對內地人的行動,只能歸咎當局的後知後覺和不作為。
' k6 h! H5 r) z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 z" p1 y% V3 q- a; h7 m# i
面對當前情況,特區政府不能一廂情願地竭力推動中港融合,反而應該先理順那些切實影響民生的中港矛盾,一方面加強接待旅客的配套,另一方面有效地控制內地來港人士的數量,只有當跨境人流帶來的「副作用」消減,港人對兩地交往過於密切的抗拒情緒紓緩,真正有利香港發展、合乎香港實際的中港融合,始能水到渠成。
! _8 Y1 i# t% f. p
& n% P4 A) @7 n3 x+ G8 S.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