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美中關係轉折性的一年,已經持續40多年的美國對華接觸政策在美中迎來40周年之際,已經被對華競爭政策所取代,會否進一步向對華遏制政策演化,尚有待觀察,但“新冷戰”陰影確已悄然浮現。在此背景下,談論美中在西太平洋地區的互相包容,似乎不合時宜。
. X$ V# ?5 u' _* U. p* ]) Z' |" [ }
0 q# U1 G* z0 u; x& F, I% p+ z; h 然而最近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喬治·華盛頓大學埃利奧特學院兼職教授保羅·希爾(Paul Heer)在《國家利益》網站上發表題為“重新思考美國在東亞的主導地位”的長篇文章,呼籲華盛頓應該尋求緩和目前與北京的區域競爭趨勢,而是尋求與北京接觸的機會,以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地區力量平衡。
- t0 ]6 ~8 B/ s7 ]9 ^: Q5.39.217.76公仔箱論壇% M! x% Y/ {- a) d* v
2007年至2015年擔任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東亞事務高級官員的希爾表示,長期以來,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政策框架一直是防止出現一個排他性的、充滿敵意的霸權。特朗普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和國防戰略宣稱中國在東亞“謀求取代美國”,從而實現“印太地區霸權”。為了避免這種可能性,華盛頓必須在政策上保持其在該地區的霸權,這是特朗普政府倡導的“自由開放的印太”的核心。然而,希爾指出,這一政策“咒語”有兩個根本問題:第一,它錯誤地描述了中國在該地區的戰略意圖;第二,美國想在西太平洋獨霸的戰略目標可能再也無法實現。 5.39.217.76 [2 c/ m& y. k" {
, w6 P$ F3 u+ b) Y4 g4 t* e# ]2 z
已經好久沒有聽見這麼清醒的聲音了。在華府一片對中國喊打喊殺的喧囂中,美國外交學界的“對華接觸派”或“親華派”噤若寒蟬,有些“熊貓擁抱者”悄然轉身為“弑龍者”,主張繼續對華接觸者成為“少數派”。這“少數派”中就包括希爾。去年出版專著論述冷戰遏制戰略起源的希爾指出,當年提出對蘇聯遏制策略的美國戰略學家喬治·凱南也曾主張阻止中國影響力在東亞的上升,這與今天美國領導人的做法不謀而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