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2-3-2 08:25 AM 編輯 " J9 ?; C$ y y& l3 U, d2 @
/ Z2 l1 r/ u+ T3 r/ G1 @
賈選凝: 奧斯卡懷舊無聲勝有聲 2 X% Y& H: p. k+ T3 [. X
/ L& n H! v" F# v6 J$ ]: stvb now,tvbnow,bttvb
9 [0 U) M% r6 @, T1 a: \5.39.217.76奧斯卡金像獎,《藝術家》與《雨果》平分秋色,兩者都以懷舊為主題,但用了不同的表達方式。小成本電影《一次分離》對伊朗的複雜性進行了梳理,成為最佳外語片典範。/ y7 a4 N! S. }
: c% v- ^3 c* | a) U第八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日前花落各家,整份獲獎名單中規中矩。由法國導演邁克爾·哈扎納維希烏斯(Michel Hazanavicius)導演的黑白默片《藝術家》(The Artist,台譯:大藝術家;港譯:星光夢裡人)成為最大贏家,包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五項重量大獎,而與之平分秋色的美國電影《雨果》(Hugo,台譯:雨果的冒險;港譯: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則囊括五項技術獎。此前橫掃柏林影展與金球獎的伊朗電影《納德與西敏:一次分離》(Jodaeiye Nader az Simin,台譯:分居風暴;港譯:伊朗式分居)眾望所歸摘獲最佳外語片,而最佳原創劇本則頒給十五次獲奧斯卡最佳編劇提名的伍迪·艾倫,他因而三度獲獎,追平BillyWilder在經典好萊塢時期所創下的紀錄。
. V: u/ U+ W' s7 C4 Ztvb now,tvbnow,bttvb5.39.217.76) l9 f+ W, u0 R4 a4 F- B
奧斯卡今年的主題無疑是懷舊——爭逐最佳影片的《藝術家》與《雨果》,分庭抗禮又構成互文,一部是法國導演用返璞歸真的默片手法,向好萊塢黃金時代致敬,另一部則由美國導演以三D造夢,向法國科幻電影先驅梅里埃獻禮,兩種風格、以兩種方式,深情緬懷電影史上的兩大變革時段,恰似兩套電影美學系統對彼此的關照。而學院獎今年則以保守姿態,選擇了毫不炫技的法式「偽默片」。兩部作品雖然都是打復古牌的現代影片,但既然追溯無聲年代,此時「無聲」便勝有聲。同樣都是反思電影本體,《藝術家》對於傳統、特別是對經典好萊塢的謙恭姿態,顯然比《雨果》更得奧斯卡歡心。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C. r- e# \' |6 a" V* _! Q
6 d0 \+ C& q- ~" t% P1 n5 L6 C
《雨果》儘管以考古學方式為早期電影正名,但形式上始終是大製作類型片。片中對技術性的迷戀,雖然暗合梅里埃當初將電影視為魔術的奇幻想像,但以視覺層次、空間、道具所完成的造夢方式,卻時刻令人意識到電影是先進技術的魔法,這種走商業路線、技術至上的路數,其實從來難以問鼎奧斯卡。學院獎一貫強調傳統價值,又格外注重作出兼顧商業與藝術性的示範,因而每每摘獲最佳影片的,都是偏含蓄、情緒相對積厚的作品。今次《藝術家》亦不例外。公仔箱論壇2 v5 a/ h3 P4 a6 R, `
5.39.217.763 }/ e% o$ h- F1 Y) N
《藝術家》能開創有史以來首部非英語國家影片登頂的紀錄,正因它討巧地迎合了奧斯卡的欣賞趣味。它將「默片」、「黑白」這些對古典年代的想像全部結合一處,又選取了無聲電影過渡到有聲電影這段好萊塢的成功轉型史,因而題材上佔足優勢。表現手法又聰明地避開「語言」這道英語世界與非英語世界的鴻溝,贏得了美國主流影評界認同。該片的呈現形式也非常保守,不像《雨果》那樣美輪美奐,而是用扎實的情感戲去還原、搬演影史。雖然「默片」形式只是借殼還魂,刻意「販賣懷舊」,但至少規規矩矩做出了誠意。整部電影更五體投地表達了對經典好萊塢的仰慕,故事情節直接模仿《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和《一個明星的誕生》(A Star Is Born)、原封借用《公民凱恩》(Citizen Kane) 的景深技法、結尾歌舞段落明確向《與我共舞》(Dance with Me)致敬;如此悉心梳理美國電影黃金年代,顯然契合上一年整個業界的懷舊風潮。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Q9 J: t* v4 T8 P' X+ c0 D
2 U2 n0 J6 r! R, a4 \0 i$ o$ F「懷舊」實質上又是件頗矛盾的事。今屆奧斯卡在向默片時代遞上崇高懷戀的同時,卻黯然取消了原場地的柯達冠名權。美國主流院線即將走向數字(數碼、數位)放映時代,連膠片都很快在這個由擬真全面替代真實的世界化作吉光片羽,更不必說往昔中早成為殘片的無聲歲月。柯達破產退場,強化了一樁事實:「電影」的載體早已不同,而「電影」的概念也早已發展到了令影人無比茫然的階段。無論是將梅里埃「捧在水晶瓶」中的《雨果》,還是期望營造回歸默片夢的《藝術家》,都在試圖重新回答影像本體的最基本問題:「電影是甚麼?」) L8 p w- T5 i) y% N
tvb now,tvbnow,bttvb( }. _( U9 U% s. z6 A( X# q
$ |$ ^6 d( U& [& t% i" j8 H
諷刺的是,這種尋回黃金年代幽靈的狀況,恰是今屆最佳原創劇本《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中所嘲笑的價值取向——懷舊只是出於對現實不滿,投身歷史才能暫時逃避當下,但「舊」卻並不代表「好」。創作者們集體追溯電影史的源頭,某種程度而言,只是對當下電影工業深感無力的一種反饋。他們懷舊,是為令所面對的現實暫時變得輕鬆。: Q2 h+ {7 @& b" b3 u9 n8 m0 P
; e7 i5 M. B2 r1 ~% [3 w+ F公仔箱論壇各大獎項幾乎都未爆冷,也是今屆奧斯卡缺乏懸念的體現。最佳外語片也是如此,《一次分離》贏得無可爭議,這部投資僅三十萬美元的小成本電影,以一場「伊朗式離婚」在頒獎季實現大滿貫,所到之處都力擒大獎。而在美國與伊朗劍拔弩張的政治態勢下,該片在奧斯卡得到實至名歸認可,也充分證明藝術審美上,美國學院派與歐洲電影節的態度並不衝突,好電影不會因語言、宗教、及社會文化形態的差異而被埋沒。而對非英語世界以衝擊奧斯卡為目標的影人而言,該片也可成為絕好範式。此前張藝謀耗資數億打造《金陵十三釵》便與之鮮明對照——華語創作者誤以為「大製作」、「本土想像」雜燴一處,便能「被西方世界所欣賞」。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h9 R2 `8 z
公仔箱論壇 ? B* d; i }- C' r* B
伊朗電影的人文厚度# ?0 l9 e9 j4 @8 S U
, Y+ p) x& y1 _( s' v9 F- A
《一次分離》透過一個家庭內部的分崩離析過程,對伊朗社會作出全景素描。影片幾乎涉及到當下伊朗正面對的所有問題:貧富階層差距、道德與法律分離、高失業率下積重民怨、以及對西方自由價值的追求。而「離婚」的過程,也拆解出了傳統與現代兩種思想意識在社會中的對立。片中夫妻的分離,代表著當下伊朗屋檐下的「新」與「舊」勢必瓦解。導演用非常樸素的手法,將整個國家內部難以解決的階級矛盾、政策失靈等弊端全部暴露在日光之下,以家庭內部的掙扎,影射出國族的集體困境,故而這不但是優質緕事作品,更是對伊朗之複雜性進行的一場梳理。《一次分離》最引人動容之處,是讓人看到真實的伊朗人究竟怎樣生活。這創作意圖完全吻合奧斯卡外語片的精神,而這種創作能力,恰是包括華語世界在內的大多數外語片導演所欠缺的人文厚度。5.39.217.762 U9 R( l* t. Q" o
1 C" F1 i% q# U$ U' X* I, R& R5.39.217.76如果說奧斯卡始終是全球影人內心深處的攅永夢想,那麼今年,這夢想便是以「追溯往昔、保守前行」為基調,將現實照耀進歷史、還原電影的本位思考。或許,只是因為奧斯卡期望著,載浮載沉歲月經年,但人們始終記得自己最初愛上電影的模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