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禍害」?這是一個擁有近7000名成員網路討論小組的驚悚名字,80後子女形容50後父母。據悉,他們的父母多為小學老師,在子女眼中,是一群「僵化的國家教育機器的最末端執行者」,他們「逃得掉沉悶無趣的小學,卻永遠也別想從父母那兒畢業」。
- u5 R$ e( X3 D% i3 Ktvb now,tvbnow,bttvb
8 v$ H- r n# J% x6 Mtvb now,tvbnow,bttvb《南方周末》報導,「父母皆禍害」小組的組規充斥著旗幟鮮明的戰鬥性:我們不是不盡孝道,我們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禦腐朽、無知、無理取鬧父母的束縛和戕害。據調查,成員普遍為1984後出生,傾向於相信世界是以自己為中心,從小便開始接觸網路,沒有什麼不可接受的觀點,也沒有什麼不容置疑的權威。
! Z8 r3 J* j% k- p5 r6 Y公仔箱論壇公仔箱論壇$ P0 T- @# z0 W) b# {
成員的父母多為小學教師,最愛看央視,「禍害」這個詞對於他們而言,只用來形容過萬惡的舊社會、美國的帝國主義及麻雀;極不擅長使用網路,幾乎不可能加入這個小組,與兒女們打一場自衛反擊戰。這些在上世紀常被喻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父母,在子女眼中,卻是一群「僵化的國家教育機器的最末端執行者」,他們「逃得掉沉悶無趣的小學,卻永遠也別想從父母那兒畢業」。公仔箱論壇" I* L$ M8 _4 k
5.39.217.765 a( \, ^3 |# ~; E+ |; U
「父母皆禍害」出自英國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說《自殺俱樂部》。2006年,張坤將它翻譯成中文,並推薦至豆瓣網。2008年1月,一名豆瓣網友邀張坤加入其新成立的小組,並擔任管理員,組名就叫「父母皆禍害」。在上海某英文報任文化記者的張坤認為,小組並未離經叛道,這不過是年輕一代爭取說話權的一種方式。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3 [, j& p R* |) }& f/ C' y
6 o z A# h! X# j3 ?「父母皆禍害」小組成立兩年後,組員發展至近7000人,話題每天都在更新,主題集中於「如何對付父母」。首頁上,幾篇被視為經典且指導性強的帖長期置頂,包括「如何高效地反父母」、「讓我們不要重複他們的失敗人生」等。另外,他們還驅逐所有敢於宣揚熱愛父母言論的組員,要求組內只能存在「反對父母」這一種聲音。' Z: ~3 i; Y( k! U
tvb now,tvbnow,bttvb+ L! ~# T% ^) O/ Y, `/ O/ V
加入「父母皆禍害」網路討論小組之前,28歲的方馨已經向父母「宣戰」了14年。「戰鬥」的手段包括考上一所遠離家鄉的大學、不看新聞聯播、不看春晚、不按時吃飯及不入黨。而最後一場大型「戰役」爆發於一年半前,導火線是父母認為她該做媽媽了。
% @! c w+ i+ B) R: }
7 X. v# S' v$ J+ V0 `# h& b0 j. [9 Dtvb now,tvbnow,bttvb報導指出,方馨反抗父母從熬夜看書、塗指甲油等瑣碎的「游擊戰」升級至一場有預謀、有計劃的「持久戰」。在一節教授魯迅作品的語文課上,方馨舉手向擔任語文老師、班主任的母親提出質疑:「要嘛是魯迅寫錯了,要嘛是國家教委編錯了!」結果母親當場發飆大罵:「魯迅怎麼會錯?!國家教委怎麼會錯!」最終,方馨受到最高處罰,在全年級面前高聲朗讀檢討書,重複3遍「是我錯了」。5.39.217.76& @. q; S3 n: ]- ]
. @- S# j1 {" m, S1 G& ~% R7 h2000年,方馨考入北京某名校。兩年後,父母到北京看她。方馨正想著該帶他們去劇院看場話劇,母親卻要求先去天安門及毛主席紀念堂。站在毛主席的水晶棺前,方馨發現母親哭了,「她說,當年我作為紅衛兵串聯到北京,還幸福地親眼見到他在天安門上招手。」, V7 I; y T6 O3 T' R2 ~9 m: U
* W% d/ f5 X! ^+ g5.39.217.76不過,方馨與父母間多年的緊張關係,最終隨著結婚生子輕易地解決了。方馨將大部分精力投注到了女兒身上,托同學快遞奶粉、甄選教育機構及極力遊說父母在學區買房子,「母親那時就笑了,說我還不是和他們一樣,將自己期待的模樣,早早就強行施加到了她可憐的外孫女頭上。」
- N3 [7 Y+ @7 h) F- p$ v' Ztvb now,tvbnow,bttvb: v! z# R# M! b! J- a- r
當媽媽的方馨每天上網時間大大減少,也很少再去逛「父母皆禍害」小組。而管理員張坤也注意到,成員的流動性很大,每天都有新人加入,每天也都有人悄悄離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