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世道人生:那些年,那些事(李怡) - 李怡

公仔箱論壇+ _/ ^% ]0 i6 c( H* R

  _( d; @. P/ N) K! [6 r# x: V公仔箱論壇香港自開埠成為英國殖民地以來,就是處於中國大陸邊緣的華人社會中最接近西方文化之地。1923年,孫中山在香港演講時說,他早年的革命思想都源自香港。中國革命者、改革者、進步文化人一直以香港作避難所和尋求資源的寶地。在中國大陸不斷清洗中華傳統文化的長期過程中,香港雖受西方文化洗禮,卻保留了中華傳統習俗和一些人文價值。
+ a* q  V- [8 J3 `. q+ ~) Y+ T9 n公仔箱論壇
2 \9 c3 M& |4 a1 R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晚清以來許多文化人都到過香港,但最大批來港的時期,一是1937年抗戰開始後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這一段,許多文化人避難香港,再迂迴去大陸的後方參加抗戰;另一是在戰後到1949年中共建政前,大批文化人為避內戰戰火也聚集香港。前一個時期他們大概只是過客,雁過少有留聲留痕。後一個時期南來文化人倒是留下些痕迹。我出道的上海書局,有一套小學語文、算術、常識、公民教科書,當時廣被香港的小學採用,是上海書局的主要收入來源。而這套書,就是1949年前,南來的作家、教育家孫起孟、宋雲彬、葉聖陶等編寫的。當然,我在上海書局時,他們已回大陸去了。! Z2 t! E" m- n0 r

' V. Z. o# D3 d7 l不過,南遷的《大公報》卻留下一批極有份量的編輯和寫作人,時有《大公報》十才子之美譽,李俠文、李宗瀛、陳凡、羅孚、金庸、梁羽生、高朗、趙澤隆等都屬才子之列,衍生的《新晚報》也寫手雲聚。這兩份報紙的報道、評論、標題、副刊的水準堪稱一流。我從1950年的中學時代一直到70年代都是《大公報》的忠實讀者。開始投稿在《文匯報》的文藝周刊,這周刊也是借調《大公報》的羅孚去主編的。1970年我創辦《七十年代》月刊,啟動的作者群也在《大公報》的才子中約稿。因此,在我青年時代的閱讀和寫作成長中,《大公報》是重要一環。20多年前,我同陳凡、李俠文仍有通電話和偶而見面,這兩位在《大公報》中過了一生並以此為榮的著名報人,晚年都說,《大公報》現在是甚麼報紙他們不評斷,但總之已經不是他們服務的《大公報》了。
1 k( P1 R  X. P9 C* j9 b公仔箱論壇
2 i0 C7 W: h( Y  M. d& p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二戰後的香港,是形形色色的報紙出得最多的時代。報紙以港聞、娛樂、狗馬、副刊為號召,湧現了許多精采的副刊寫作者,有本土的,有南來的,他們以寫稿為業,多寫連載小說,有的日寫一兩萬字,不留底稿,不剪存,不出書,但文字水準都很高,著名作家有高雄、王季友、馮鳳三等,我從閱讀這些副刊文章中,獲益匪淺。/ H- M: ?7 w, @9 ]0 k8 D9 n

7 N/ H7 D: t7 \' d/ i) x* R公仔箱論壇中共建政後,在一黨專政的收編之下,許多作家和文化人若不退化成「歌德派」(歌功頌德),就在壓制下變得思想枯竭了。不過,當控制稍稍放鬆時,自由思想就綻放出來,就像寒冬中突然有一天回暖,枯枝就爭分奪秒地冒出新芽一樣。在1957年反右運動前宣稱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時期,以及大躍進失敗後從1962到1966年發動文革前,這兩個時期大陸的自由思想和批判社會現實的文藝作品放出異彩,那時我大量閱讀大陸出版的刊物,尤其是文學刊物,深被一些大膽揭露醜惡現實的作品感動。獨立思考、批判現實、干預生活這些觀念注入我的思想深層,可能成為我後來覺醒的基礎。% W$ L" Z- _6 v; J+ j* ~
tvb now,tvbnow,bttvb3 u, p3 C) Y# r) M
李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