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西定邊縣群眾反映該縣森林公園大量樹木枯死。經調查,該公園園區道路綠化死亡率估計已過半,部分地方綠化死亡率達90%。而定邊縣林業局長在回應此事時稱,老百姓就是事兒多,是吃飽了撐的。(《北京晨報》10月19日)
% A, r! [% o8 d 由公共財力承擔的公共園林大量樹木枯死,作為納稅人對此提出善意的質疑,怎麼能稱之為“事兒多”?老百姓“事兒多”,根源就在于公權力“事兒少”,如果職能部門都盡職盡責,老百姓又何必“吃飽了撐的”?如此極端個性的話語或許是一時衝動出口,但在此背後的權力審美心態卻值得追問。
: o$ X9 X% \5 h7 I公仔箱論壇 首先是權力的傲慢。不把老百姓當回事兒,卻忘記了,不論是手裏的權力還是權力所支配的公共財力,都來自于老百姓。掌握公共權力卻不把老百姓放在眼裏,這種權力傲慢實在是要不得的。5.39.217.76# ~( z. n3 O, U/ I5 e
其次是拒絕公共監督。對于行政公權力的監督,無非就是以法律制度為依托的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兩種。在某種意義上說,外部監督即公共監督的效力會更大。輕飄飄的一句“老百姓就是事兒多”,無疑就準備將公共監督擋于門外。tvb now,tvbnow,bttvb- [/ U4 u$ L5 I2 d& J# L. m
掌握公權力的國家公務人員,由全體納稅人供養,向公共社會提供管理和服務——這種天然的契約關係,本身就是一種監督與被監督的關係。監督公權力依法履職是納稅人的義務和責任,而作為公權力來說,應該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引入公共監督,以此提升內部管理的效率和廉潔度。這才是健康的權力倫理。而指責“老百姓事太多”、不願意接受群眾監督和建議——如此異化和走樣的權力審美,只能意味著公共監督力量的虛置和無力。 @7 [5 F9 }3 |, c& m" d
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社會轉型期,表現在行政體制上,就是從一個“全能政府”轉型為一個“有限政府”。然而,行政管理體制轉型卻滯後于公共管理體制轉型的進程——政府內部監督仍然局限于部門內監督或部門之間的監督,由于涉及部門利益,這種內部監督因為監督職能不明晰,過于泛化,大多數流于形式,遠遠滿足不了服務型政府的需求。而與內部監督相比,最近幾年的公共監督力量雖然逐步興盛起來,但在很多地方卻還是會遭遇重重阻力,個別政府部門仍然不習慣、不喜歡接受公共監督。這種現象及其背後的權力審美是現實存在的,只不過有些會口不擇言說“老百姓事兒多”,而有些則在心裏表示不屑一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