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香精包子”有沒有“秘方”?

 ,  描述: 汪昌蓮
     記者調查發現,濫用香精等添加劑的食品業,“香精包子”,在北京僅僅是冰山一角。有所謂的“培訓學校”,對外公開銷售小食品“秘方”,包括“周黑鴨”、“久久鴨”、“麻辣燙”等,而這些秘方均包括多種食品添加劑,其中部分已被明令禁止使用,另一些則超出規定的添加標準。相關涉及品牌均否認與此有關。(9月15日《新京報》) / g& ~3 P) l% Q* d9 h( w, K
    如果你吃了“功夫蒸”,請你先別得意,因為你可能吃進去的是“香精包子”。因為只要有人肯花上2000元,就可以買到制作“功夫蒸”的“秘方”,而這個“秘方”就是教人如何做“香精包子”。同樣,只要有人舍得花錢,就可以買到制作“周黑鴨”、“久久鴨”、“麻辣燙”等品牌的“秘方”,而這些“秘方”就是教人怎樣濫加添加劑。這讓相關品牌食品“很受傷”,但更受傷的顯然是消費者,因為在他們品味到了這些“品牌食品”的同時,也不知吃進去了多少有害的添加劑。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K+ a+ B& h- \4 N
    然而,令人驚詫的是,在食品安全問題保持“高壓態勢”,特別是對添加劑使用實行嚴防重管的當下,為何還有不法之徒敢頂風而上、鋌而走險,居然打著“培訓學校”的幌子,去兜售假“秘方”,去教唆他人假冒品牌食品、濫用添加劑?由此可見,在食品安全監管體係中,我們又發現了一個新的“真空地帶”,就是那些教唆他人制售假冒品牌食品、濫用添加劑的所謂的“培訓學校”。
) ]' [3 B( ?2 j. F7 g" i1 Atvb now,tvbnow,bttvb    事實上,這種“培訓學校”比制售問題食品的商家更可怕。這是因為,一旦發現了有商家在制售問題食品,相關監管部門將進行嚴厲查處,輕則停業整頓,實施經濟處罰;重則予以取締,並對不法商家進行法律制裁。問題是,只要這些“培訓學校”依然存在,即便是查處了一個違法制售問題食品的商家,很快就有新的的違法商家“前赴後繼”,讓監管部門防不勝防。
7 M) m+ W' k; p( U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因此,維護食品安全,必須從源頭抓起,而所謂的“培訓學校”,便是濫用添加劑、制售問題食品的源頭之一。這就要求工商等管理部門,迅速鏟除這個管理“真空地帶”,堅決搗毀這些非法的“培訓學校”,並將那些見利忘義的經營者繩之以法。同時,加強網絡交易行為的管理,嚴防網絡成為問題食品的又一個“出口”。

“養魚經濟”比“包子香精”更可怕


/ Y, s& |: u: a6 P" y4 `

近日,衛生部門工作人員對“蒸功夫包子”進行查封(資料圖)


$ p. D  Y+ A2 V! w8 a( H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在安徽省安慶市江鎮這座近4萬人口的小鎮中,約有1.5萬人外出經營“蒸功夫”包子等面點生意,分散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漢、合肥等各地。保守估計,每年在外從事面點行業的江鎮人銀行賬面收入就超過5個億。(9月19日《新京報》)
! a& C  M7 k7 a0 z    一個4萬人的小城,每年創造的賬面收入達5個億,如果再加上隱性的收入,這個數據將會更加可觀,足以見證這個產業的繁榮。“香精包子”造就的財富,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光鮮的背後是“帶血的GDP”。
2 r5 d  O8 W* |) W0 Z/ c公仔箱論壇    他們自己都不願吃的“香精包子”,有害無害無需爭議。問題在于,如此龐大的產業集群,何以沒有受到當地執法部門的整治和管理?當違法行為能為地方經濟帶來利好的時候,“不管黑貓還是白貓”就會被理解成“只要不傷害本地人,一切都是可行的”。+ t7 ?3 W" v) }, [4 J* c# Z/ z. x6 T
    廣西傳銷打而不絕,背後的真正原因其實是明打暗縱。至于原因,中國反傳銷協會負責人一語道破天機:當地經濟能從中受益,大量外地人涌入能拉動經濟發展。當地一些官員也承認,正是因為將其當成一個產業來做,才使傳銷等違法行為完全失控。
% r+ D4 y: n7 @tvb now,tvbnow,bttvb    香精包子具有類似的“傳銷思維”。走出江鎮,面向全國,既沒有危害當地人的健康,又可以帶來豐厚的收益,當地自然難以產生打壓的動機。這並非一種孤證,從浙江山東等省市地溝油的長期存在,到湖北假軍服市場的通風報信,其間除了官商勾結的腐敗因素之外,難道沒有出于“放水養魚”的地方經濟思維?
7 s9 h. L3 q- ~0 ?/ }5 h5 Btvb now,tvbnow,bttvb    無論是地溝油,還是小作坊生產違規添加劑,查找線索、進行處理並不困難。真正的問題,不在于監管的難度,也不在于檢測手段的落後,而在于監管者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之前有媒體報道,一些地方監管部門的辦公經費和人員工資,要依靠上級返還的收費罰款來“解決”,這多少造成了一些部門和工作人員的“執法為利”。此外,有的地方政府將“違規生產”作為發展地方經濟的一把鑰匙,那麼這種亂象如何根治?5 h! _3 x3 D% ~! ~& ~
    這跟“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思維如出一轍,都是逐利下的浮躁所致。別以為造假販假都只是商業行為,這背後有無地方經濟利益考量,更值得關注和警惕。(堂吉偉德)
1

評分次數

  • aa00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