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岑樹基﹕社會沒有放棄你們!

0 e: y' n% d: V; w" R  F# H' B& I

, E% t9 {9 g8 b7 h公仔箱論壇——談正生書院9 ?/ F1 @4 f& V7 N7 a- b" q1 ]

, Y) g5 r  V8 }+ b" g: V+ s- j" C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最近有關服務濫藥青少年的基督教正生書院是否獲批遷往梅窩,使用空置多時的官立中學校舍,社會及地區人士普遍存在兩種聲音。第一種聲音來自認為有切身利益影響的梅窩居民:「戒毒學校」太近民居會影響治安(因會吸引學生的「不良」朋友到訪);設立「戒毒學校」會打擊梅窩旅遊及經濟(影響地區形象);有人甚至擔心因此梅窩樓價下跌,影響置業人士利益。有區議員指出梅窩有不少外籍家庭聚居,空置的校舍改作國際學校更為合適,可吸引他們的子女在那裏就讀。或說空置校舍位於市中心,更適合作其他的經濟用途。這種聲音表面上全部言之成理,卻反映出發言者欠缺對社會最近曝光率甚高的青少年濫藥問題作出承擔。第二種聲音是一種收藏的聲音,縱然從新聞中得知此事,心中也覺得正生「搬校」是好事,卻因「事不關己」,或對校園濫藥惡化的情况不明所以,復因近日「旺角鏹水彈狂徒」的惡行叫人更關注,也就沒有太多人就正生書院遷校事件發言。
3 g, f5 `$ s2 X* e8 h5.39.217.76
+ K+ f* |- g- A7 }5.39.217.76筆者曾在教育界(中學)服務多年,近年轉為全職教會牧者及家庭教育工作者,多年來接觸不少學生及家長,深明青少年在消費享樂主義的氛圍下,面對不少成長上的挑戰和誘惑。在資源薄弱的家庭,青少年容易被忽略,加上教育制度偏重以學業成績分流,家庭關係疏離,青少年得不到足夠的愛與關懷,吸食毒品便成為心理上、朋輩關係上得到即時滿足及認同的便捷途徑。最近的名校生、小學生吸毒事件,只是進一步反映存在多時的實况——濫藥並非一小撮「讀書唔成、結黨生事」的年輕人所為,濫藥(更到位的說法是吸毒)早已滲入校園、滲入不同的社區,毒害青少年的身體與心靈。若不盡早作好配套,投入資源,一方面堵截毒品分拆進入校園,另一方面為已誤墮毒網的青少年提供教育和輔導,幫助受影響的家庭,我們與「旺角鏹水彈狂徒」無異,只是無聲無色地埋下一個「濫藥禍害」的社會計時炸彈而已。
) |7 F) l+ X5 C2 |2 R1 s
8 z, i6 N0 c9 b5 x6 C8 E5.39.217.76

$ D% A/ Q  n' N; `3 ]2 P正生書院不是一間戒毒所
( H% {4 W" s5 ^0 D5.39.217.76反對正生書院遷校的人士對該校認識有多少?筆者曾於2002年在正生書院進行6星期全時間暑期實習(包括與一般已婚老師一樣,每周留宿3晚),與師生一同生活。正生書院不是一間戒毒所,而是一所在前教育署註冊的私立群育學校。學校透過一種「生命意義治療模式」,訓練學生面對人生問題,學習處事和做人。其教學理念採用「手教學模式」,老師不僅是老師,還同時擔任輔導員和教練的角色,提供融合了人生方向的教育、訓練和生活輔導。這種生命師傅式(life mentorship)的埋身相處,融化於中學課程及職業培訓之內。公仔箱論壇0 p/ v3 N; `6 N$ Z* C3 n
公仔箱論壇. g' u: m. S1 X( Y+ X5 k, A0 o
政府在青少年濫藥的後勤支援工作上,並沒有針對性擺上任何額外資源。正生書院只靠社會福利署經綜援撥入之生活費及學費,以及背後之基督教正生會各個職業培訓中心的盈利,以及各界社會人士及教會的捐助維持運作。校內的同工薪酬偏低,教職員只是七折支薪,校長更是只得五折出糧(當年數字),若非有強烈的服侍心志,願意為青少年戒毒者「搏命」,這麼惡劣的教學及生活環境,同工早已另謀高就了。所以,他們願意委身的生命榜樣最為可敬,也深受同學的尊重。最使我感動的是,師生共同生活作息、共同勞動,搬沙抬石、除草清潔,甚至每天一同在開放式浴場冷水浴,以「家庭式治療社區」的概念,用十分具體、「有血有肉」的方法去教導學生,強調學生的工作及學習態度,以及群體生活的分工及責任感,透過生活進行訓練,重建學生的健康自我生命價值觀。筆者眼見一個個初入村的同學,經過同工愛心與紀律的督導,經歷接納與寬恕,真正做到「悔改歸正、出死入生」(正生名稱的由來)的目標。: F  B+ X: [& Q3 |" Z9 r7 j- `$ ~

- q% q# q; D2 z5 l0 F公仔箱論壇一位網友曾質疑,有沒有具體證據證明正生書院的福音戒毒是有效的?是因為隔離的生活模式還是福音真有神效?我的親身體驗是:學生戒毒初期當然要透過適當隔離始有成效,但當他們的情緒及學習生活重回正軌後,學校就利用各種不同的半開放式職業訓練途徑,透過工作技能的培育,漸進式的社群接觸,讓學員不再感到被社會歧視及離棄。這種教育策略,對他們離校後重新投入社會有決定性的作用,這正是選擇「非隔離」的目的。我最欣賞校監林希聖及校長陳兆焯的豪氣:
8 Y* ^" t) p6 [& m$ ?$ h0 j% y. h3 a, h& W

. l! t# i& @& j; {+ s5 s5.39.217.76學生接受訪問毋須打格仔
" _1 @/ }. Y; Q) z公仔箱論壇「正生的學生無論接受訪問或見報,都毋須打格仔。他們願意以真面目見人,更希望社會不要歧視我們的學生。打格仔即是侮辱我們的學生,他們不見得人嗎?」tvb now,tvbnow,bttvb% _  f$ C- |- Y: f' E8 O! b
% C% J& Z+ k# J4 P( F9 A
今天我們為一所教改旗艦式的直資學校因管理不善需要交回辦學權而費煞周章,學校過千萬的盈餘,吸引20多個辦學團體火速申請接辦,好擴大直資教育服務的市場佔有率,為原有屬校接龍增取更佳的優勢,這原是無可厚非;然而一所成立超過10年,被譽為對社會有積極貢獻,讓「壞孩子」回頭是岸的學校,學生為什麼要在非法僭建、超額收生、殘破漏水的「現代籠屋」校舍內接受教育呢?垃圾焚化爐堆填區選址當然要謹慎,因有毒物質對人有害;但濫藥青少年與其他在學的青少年一樣,絕對是我們珍重的下一代,他們更不是垃圾,請不要在遷校選址上作出不合情理的關卡,讓學生們真正聽到:「社會沒有放棄你們!」
* Z3 c0 d7 u# o! ~' b/ W* m公仔箱論壇+ P4 c- K! t# _: }) @2 ~: Z1 t
作者是中華基督教會何福堂書院前校長、中文大學家庭輔導與家庭教育文學碩士,現職中華基督教會基真堂宣教師、中華基督教會基真小學校牧
5.39.217.769 l9 v/ L! J# U" J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