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就地分贓」注

 ,  描述: 【經濟日報╱社論】
產業發展是經濟成長的基礎,沒有好的產業發展,生產和就業都難成長。然而政府最近的產業發展政策卻令人擔心。我們最近曾指出,政府對未來產業方向的規劃不夠專業,多似泛泛之談;又指出政府新提出的產業創新條例創新不足,無法扮演領導下一波產業發展的角色。日前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也對政府產業政策表達不同意見,認為政府推出的新產業政策不僅沒有重點,而且一個項目下面又包含很多子項目;這種產業政策是「就地分贓」。1 W# D% T* c+ M( m. Z4 O6 Y  F

2 z6 B2 L) d- M# w8 b. M' J政府產業政策不恰當,基本的原因是,提出這些政策之前並未好好做研究,也未積極聽取業者和專家的意見,特別是未深究這些產業我國是否具有比較利益和國際競爭力。因此挑選產業時常陷入各種迷思之中,而未能精準地選擇出真正可以發展的產業。5.39.217.76# C2 D% }  D- T# j+ r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0 s& J3 L4 |: _
第一種迷思是一窩蜂趕流行;外國新興的產業我們都想參一腳。三十多年前我國就想發展當時國際上正在談論的電動車,但我國的汽車工業及相關的電池等技術其實落後別人很多;因此電動車的美夢當然也只是美夢一場。我國現在想發展綠能產業,而且其中的各項都想發展,也是基於趕熱鬧的心態,未仔細思考我國的比較利益在那裡。
# X1 E& D0 p6 r" \4 Jtvb now,tvbnow,bttvb
" y3 m5 N; B, N  k9 l! h) Q第二種迷思是把出口看得太容易。我國幾十年來都是靠出口來帶動產業和經濟發展,因此官員和部分業者很自然想用出口做為新產業發展的動力 。然而現在要發展的產業和以往並不相同,很多產業並不能期望由出口來帶動。當年我國工資遠低於先進國家,只要我們會生產的產品,很容易就可藉成本優勢而取得現成廣大的國際市場,因此出口可以帶動產業發展。現在我們已沒有低工資的利基,產品常須比競爭者好才能有國際市場。但我們卻未虛心評估我們的競爭力 ,就想以出口來帶動金融和醫療等產業的發展。5.39.217.767 v+ O# e6 l) k& D# E
5.39.217.76& W, C; G  n* {* ^5 X; v+ }- x
做為高所得國家,我們的工業產品出口仍須依靠較高的技術、設計以及品牌形象。而服務業通常要能服務好本國人民,才能大量外銷。我國的婚紗攝影和KTV業在國內發展的很好的服務業,儘管兩岸政府都未開放,卻早就在中國大陸到處發展。但我們的金融業在國內的表現卻不太能證明它們有國際競爭力。近日衛生署說四年內來台觀光醫療人數要增加到二十萬人。但即使真有那麼多人願來台治病,我們也須多出兩間台大醫院的設備和專家,才能提供這麼多服務,那不會排擠掉對國人的服務嗎?$ Z9 `% {7 [4 G1 W0 g2 q! s# ~+ J. h
/ D: ?$ X! \9 s
產業政策的第三個迷思,是以為花大錢擴大規模就可以有國際競爭力 。因此銀行要合併變大;救DRAM產業要投入300億成立TMC;生醫產業也說要集中資源打群架。但若我們的技術比別人差,只靠擴大規模通常是沒用的。更何況以這三個例子來說,我們認為擴大了的規模,其實還比國外技術更好的競爭者小很多。我們像是童話中的青蛙,以為自己鼓大肚子就可以比牛還大。
; L: M/ a8 r6 X* z
6 O' y5 g. c8 R7 h由於這些迷思,我們就常出現什麼產業都想發展的迷思。而這種迷思除了使我們的經費和能力分散以致更難成功之外,也使我們的經費更為濫用。有辦法的人士或官員喜歡的產業,都可以找到一些藉口來取得政府的資金或其他協助。政府要介入DRAM產業的TMC,受到外界和立法院很多質疑,但政府不只未能清楚解釋,政府擬投資TMC的300億元還要不經政府舉債和編列預算的程序,即直接由國發基金借款來撥付。用這種不注意國際競爭力和比較利益而又黑箱作業的方式來發展產業,實在令人擔心。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