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1937年發行‧抗日救中國‧“救國公債”價值不菲

(森美蘭‧不叻士)提起“債券”,相信家不會感到陌生,但是,說到“救國公債”,相信許多人的腦海裡將浮現許多問號。
顧名思義,“救國公債”是用來拯救國家的公共債券,與“債券”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政府、金融機構或工商企業等機構直接向社會人士借債籌措資金時,所發出的欠債憑證,惟前者肩負重大的責任,是為了救國而發出。
遺物中發現救國公債
據瞭解,救國公債是在70年前,日本入侵中國時,由中國國民黨政府發行,目的是為了籌募抗戰基金
經歷70年之後,救國公債已經相當罕見,然而,森州不叻士的姚和意(53歲)卻在1994年打掃祖父姚拋的遺物時,無意間發現一張價值50元的救國公債,並保留至今。
姚和意向《花城》說,祖父在1993年以95歲高齡去世,他在隔年打掃祖父的衣櫥時,在一個鐵盒里發現這張救國公債。
“救國公債與姑姑的結婚證書放在一起,我把它們讓父親過目後,父親沒有表示甚麼,我就把它們當成是公公留下的紀念品,收藏在保險箱,完全沒有查看到底是甚麼東西。”
他早前與朋友談到舊物時,才首次拿出這張救國公債與大家分享。
他透露,印象中,他見過公公的鐵盒數次,惟從未見過救國公債,也沒有聽祖父或父親提起,所以不知道救國公債的來龍去脈,也不知道其價值。
視為紀念品留後代‧救國公債絕不出售
當記者解釋救國公債的來源及目前的價值後,姚和意表示,他注重公公遺物的紀念價值多過金錢,因此它屬於非賣品,絕對不會出售,他也將繼續好好收藏。
“公公將救國公債與姑姑的結婚證書放在一起,可見公公對它的重視,所以,我決定把救國公債留給後代,讓他們知道這段歷史。”
他表示,祖父在1898年在中國出世,祖父在十多歲時南來馬來半島討生活,相信在日本入侵中國時,祖父因對祖國的情懷,才購當時價值不菲的50元救國公債。
其父親姚克地(78歲)受詢時,也表示對救國公債不瞭解,只知道是很久以前的物品。
“救國公債”簡介:
根據網上資料顯示,1937年77日“廬溝橋事變”後,中國政府為了應付龐大的軍費,在民國26年(1937年)9月1日發行了“救國公債”,結果引起強烈回響,不論工人、農民、學生或知識份子、民族資本家以及海外華僑都爭相購買,以實際行動支持抗日救國。
“救國公債”正面注明發行日期、利息及兌換日期等,債券種類分為5元、10元、50元、百元、千元及萬元六種,總發行定額為5億元,年息4%。
債券蓋上“財政部印”及“民國財政部長”孔祥熙等人的簽名和印章;票面內容從右到左寫著“財政部呈奉,政府核准發行救國公債國幣五萬萬元,依照條例如期還本付息,合給本債票為證”;債券背面則印上英文說明。
債券還印有分期兌付利息的33張票券,依時剪下每張小票券就可結算利息,30年後可一次還本付息。
“救國公債”發行距今近70年,由於它經歷了戰火和政府變更,實物被大量磨掉,因此,目前收藏市場上較難見到,收藏價值不菲。

“救國公債”正面上方印有債票說明,下方則有33張供換取利息的小券。(圖:星洲日報)

“救國債券”背面是英文注解,方便當時的海外華僑解讀。(圖:星洲日報)

除了右下角的“救國債券”,姚和意也收藏姑姑50年代的結婚證書、祖父在40年代的森美蘭中華總商會會員證(左下角)、祖父及父親的馬華會員證等。(圖:星洲日報)

雖然收有現已罕見的“救國公債”,但是,姚克地(右)及姚和意都對它的歷史不很瞭解。(圖:星洲日報)
珍藏哦 好值钱噶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