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研究團隊發現宇宙早期曾經歷一段變暖的時期。他們測量星系之間的氣體溫度,確認從宇宙約1/10現在宇宙年齡到約1/4現在宇宙年齡的期間,太約相當於距今120億年前至100億年前,星系間的氣體溫度穩定增加。這些天文學家認為,這個宇宙氣候變遷(cosmic climate change)可能是年輕而活躍的星系釋出大量能量所造成的。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f* S; T$ d5 W2 W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E( J0 a6 C6 {& `& K
團隊主持人劍橋大學天文學家George Becker表示,宇宙早期歷史中,絕大部分的物質不在恆星或星系中,而是散佈在廣大的空間中。距離100億光年以上、位在宇宙遙遠之處但非常明亮的類星體(quasar)的光,在抵達地球之前,必須穿過許多星系之間的氣體雲,因此會在類星體的光譜留下這些氣體的印記。Becker等人於是透過類星體來測量這些氣體性質,除了瞭解氣體溫度外,還可瞭解氣體的組成成分。5.39.217.76& A& {( r' R5 C& n
tvb now,tvbnow,bttvb. \9 Z0 F9 G( k( A9 O; }+ a
測量結果發現,宇宙大霹靂誕生之後約10億年左右,這些氣體的溫度約為攝氏8000度左右;再過約35億年之後,溫度則高達攝氏12,000度。 Becker等人相信這個暖化趨勢與一般宇宙氣候變化相反。正常狀況下,宇宙應該會隨時間膨脹而使氣體溫度逐漸冷卻;因此要造成氣體暖化的結果,必定有某種重要機制加熱氣體。
. `' |& z: e% i6 x+ wtvb now,tvbnow,bttvb9 I3 C. M7 u7 y" d5 a. i# E
可能的加熱機制之一,就是類星體。在Becker等人研究的宇宙時期,類星體愈來愈普遍。類星體是星系中心巨大黑洞吞噬物質而放出大量紫外能量所造成的。這些紫外輻射可能會與星系際氣體交互作用而使氣體溫度增加。tvb now,tvbnow,bttvb/ {4 M6 t7 j5 Z( V% x
2 O& ~: b1 P. ` r" _
星系際氣體雲中最輕且含量最豐富的元素是氦。當紫外輻射奪去氦原子外層的電子,這些自由電子會去碰撞其他原子而加熱氣體。一旦未被游離的氦用盡之後,宇宙就開始冷卻。天文學家相信這個階段可能發生在宇宙約距今100億年之前,大約是宇宙年齡為現在1/4的時候。(文/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