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3-1 11:58 PM 編輯
2 Z8 } S' p# @2 i公仔箱論壇1 u7 Y$ v1 I% F7 ?0 \
「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就是莊子玄理地談「合同異」,這與惠施名理地談「合同異」不同。「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照惠施的意思講,「大同而與小同異」就是「大同」和 「小同」之間有差別,這是「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就是:萬物若說同,則統統是同;若說異,則統統是異,這是「大同異」。這是惠施直接就同異來談同異的問題。但是莊子講「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就把同異與物指 的問題混同而作玄理地談,並不理會惠施與公孫龍的原意。
5 m9 \/ x5 G" A& K7 F5.39.217.76
% B }/ W9 x/ H- q. e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雖然惠施的「合同異」也說「氾愛萬物,天地一體也」,但他是以名理的方式達到這個結論,與莊子以玄理的方式所達到的結論,意義就完全不同。此如以Hume的分析與羅素的邏輯分析可以達到的結論,也可以用佛教的方式達到。但二者之間就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僧肇的「物不遷論」,是從般若的立場即以中論的「緣起性空」為根據來談不遷(不來不去)。而根據Zeno的論證也一樣可以達到這個結論。例如烏龜和 Achilles賽跑的論證,只要烏龜先跑一步,那麼Achilles就永遠趕不上烏龜,關鍵不在於趕得上趕不上,而是要證明「運動根本不可能」。這也是「物不遷」。Zeno的「物不遷」是「名理」地談;僧肇則是「玄理地談」,因此我們不能以Zeno的方式來瞭解僧肇的「物不遷論」。Zeno的方式正好是僧肇所反對的「釋動以求靜」,而僧肇的「物不遷」仍是「求靜於諸動」。由此也可知,名理地談不同於玄理地談,因此也不應根據莊子的玄理來瞭解惠施的名理。5.39.217.761 k% l" R( ]$ N+ _
$ n& d3 s2 B, w, |: P因此,名理與玄理雖可有相同的結論,但二者並不相同。至於二者究道如何不同,那是進一步的問題,在此不能詳細講,諸位可以自己用心思考。
4 f2 r2 ]8 k# T! ]/ m T& D. j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L* z' I( \2 D0 a
惠施的「合同異」之說還比較容易,真正難以瞭解的是他以這套名理和公孫龍及辯者之徒相辯時所留下的那些單辭孤義,天下篇列了二十一條。這二十一條的來源及其意義,歷來沒有人能完全瞭解。馮友蘭將這二十一條劃分在 「合同異」與「離堅白」兩個綱領下(註一二),能劃分得開,應該就增加了它們的表意性與可理解性,因為我們可以依據劃分的原則來瞭解。但我仔細檢查的結果,屬於「合同異」的那幾條,大體都不容易表示出「合同異」的意義來。比如「卵有毛」、「白狗黑」等句,固然可以依據「合同異」模糊地想到一些,但是不能 成義理,就甚有問題,因為沒有人知道這些單句的來源與意義,所以很難去瞭解它們。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z( \9 f+ x' h+ }& O
# f" o, L+ |8 ^- ]/ \, ^tvb now,tvbnow,bttvb惠施的「合同異」雖不是玄理,但卻趨向玄理,是個形而上學的問題。此即是形而上學的名理。在西方哲學中,形而上學也是名理,所以康德稱之為Transcendental Logic(超越的邏輯學) 。莊子或佛家的玄理,則根本超乎西方形上學的意義之上,不同於西方所謂的形上學。這裡所謂的「名理」是廣義的。「合同異」是一套想法,它表示了一意境。可是單單的一句話,如「卵有毛」、「白狗黑」等表示不出它的意境,所以不易瞭解。
9 l2 q% t! n W7 r" t& V
! K7 C) ~& w' ]3 @& f* Z" d公仔箱論壇屬於「離堅白」的幾條,大體可以按照「離堅白」的原則來瞭解,因為它們較易顯出「離」的意義。首先我們必須瞭解公孫龍「離堅白」的意義。「堅」是個觸覺的觀念,「白」是個視覺的觀念。「離堅白」就是堅白石論篇中 的「堅白離」。依公孫龍的說法,對一塊石頭,我們看它是白顏色的,因此由視覺我們只能得到「白」這個觀念,並不能得到「堅」這個觀念;用手去模它,所得的只是「堅」,並不能得到「白」。由此推知「堅」與「白」「離」,即堅與白兩個觀念不能同時並具於一個官覺中,因而也不能並存於石頭中,因此說「離堅白」, 又由「離」說「藏」。堅、白、石是三個觀念,這個觀念我們不能於一官覺中同時俱得,能同時俱得的只是「堅石」或「白石」,故說「堅白石」是「二」而不是「三」(註一三)。這就是「藏三」,意為「三泯滅不可得」,因白與堅總是「離」。在「離」「藏」的觀念中,公孫龍是個ontological insight(存有論的洞見): 每個概念皆各自獨立,各有自性,互不凌駕,因此他說「離也者,天下故(固)獨而正」(堅白論篇) 。在「離堅白」中,公孫龍有兩個主要的觀點: 一個是Ontological (存有論的) ,一個是Epistemological(認 識論的) ,雖然在他的文章中並未分別清楚。視覺得白不得堅,觸覺得堅不得白,從認識論來看,可說是主觀的觀念論。但這仍可爭辯,我在「名家與荀子」一書中都已提了出來(註一四)。公孫龍的思路很特別,屬於抽象的思考,因此他的著作大體都可理解。因此,客觀地看,它並不是「苛察繳繞」、「琦辭怪說」。我們可以再看看 其他一些所謂的「怪說」。
; k8 e/ }0 R' c0 G7 b4 W+ t+ r
4 ?" E% d! l1 v7 k「臧三耳」是「藏三」的誤傳。公孫龍的「藏三」是就堅、白不能同時存在於石而成為三個觀念而說的,「藏三」被誤為「藏三耳」,再誤解「而已」之「耳」為「耳目」之「耳」,如此以訛傳訛,將「藏三耳」說成「藏有三個耳朵」才成了個「怪說」,又引出論多無謂辯論來(註一五)。tvb now,tvbnow,bttvb/ U$ e7 V/ b( O$ v+ y
* |0 l$ r+ ^2 n% p6 U
再如「雞三足」也是個誤傳。一般人不仔細看看公孫龍的文獻,就依據莊子天下篇所認「雞三足」來隨便臆想,甚至有人解釋第三隻雞足為神經,理由是沒有神經不能走路(註一六)。但神經並不是足,這根本是亂講。由這 些例子可看出天下篇中的記載有許多是誤傳,再加上後人的隨意解釋,於是掩蔽了名家的本質,更使名家的學問不能傳續,這是很可惜的。
; ^3 h1 r+ P* E" R8 y* T
' M8 N1 r+ m4 }) F5 U公仔箱論壇「雞三足」應是「雞足,三」。公孫龍在通變論篇中說:「謂雞足、一;數足、二。二而一,故三。謂牛、羊足,一;數足,四。四而一,故五。牛、羊足,五;雞足,三。故曰: 牛合羊,非雞。」他認為「謂雞足」是「一」,「數雞足」是「二」,一和二是「三」,所以從「雞足」可以說到「三」;「謂牛、羊足」是「一」,數牛、羊足是「四」,一和四是「五」,所以「牛、羊足」可以說到「五」。公孫龍只表示由「雞足」可以說到「三」,並未說「雞三足」,雞足還是二不是三,牛、羊還是四不 是五。
0 u- E1 S* o* E. v- q. |" Dtvb now,tvbnow,bttvb
" ]; M0 n$ Y! r5 Q5.39.217.76「謂雞足,是一」是指foot in general,也就是「足一般」或「一般說的足」。這個意義的「足」是個抽象的概念,是籠統地說「足」這個概念本身,故是「一」;「數雞足」是散開來而將「足」落實於具體的「雞」上而去數一數雞足的數目,這當然是「二」。說雞足與數雞足是兩個不同層次上的 事,這是種抽象的思考,很有邏輯性,能提出並且表達出這兩層次的差別是很不容易的。雖然由此來區別雞與牛、羊的不同,並沒有多大的意義,只是個遊戲(intellectual play) ,但仍可訓練吾人的思考而使人瞭解「足」的概念與現實的雞足數目不同,於牛羊足亦然,這就是名理。
, `6 C: U d9 o3 i, j0 D F8 b5.39.217.76
: C9 K4 F5 W% j9 ^ K「白馬非馬」主要在說明「白馬」與「馬」這兩個概念不同,「非」是「不等」的意思。邏輯中「是」、「非」有許多種意義。「A是A」之「是」不是主謂關係,而是反身關係,代表同一律。「白馬是馬」的「是」,若內容地講,是表示主謂關係;若外延地講,是表示類屬(class,sub-class) ;而「牛羊是牛,牛羊是羊」的「是」又是另一種關係。一般邏輯分析中「是」共有四種意義(註一七)。公孫龍言「白馬非馬」之「非」是「異」、「不等」的意思,表示「白馬」與「馬」這兩個概念之內容外延不同,因此並不是「怪說」。但公孫龍只說了「白馬非馬」,而未說「白馬是馬」。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就是要說明 「白馬是馬」這個類屬關係,即「白馬」這個目(Species) 屬於「馬」這個綱(Genus) 。「白馬非馬」並不構成「白馬是馬」的否定,二者並不衝突。可見公孫龍還不是健全的邏輯頭腦,因此不周備,但並不是「怪說」。因此白馬論篇可以疏解清楚。名實論篇也一樣可以講明白。此中有些句子很精當,並無怪說。
+ O+ ]5 \& s, v, X- n c: P公仔箱論壇* T8 c, o1 K( u
通變論篇主要在討論「牛羊是牛,牛羊非牛;牛羊是羊,牛羊非羊」(註一八),此與墨經所論的「而牛馬非牛非馬,無難」是同一問題,二者並不衝突。「牛羊是牛是羊」與「牛羊非牛非羊」都不是主謂命題,「牛羊」是個 「積類」,「牛羊是牛是羊」是命題表示積類與部分的關係,「是」指「涵蘊」(imply) 。「牛羊非牛非羊」之「非」則是「不等」。二者意義不同,並不樣成矛盾。
% G1 N6 C3 b" r$ ~ B* utvb now,tvbnow,bttvb
' a, e9 S+ D$ n" S3 _. X1 v6 Q5.39.217.76通變論篇的重點就在討論這個問題,從「左右,二」即數目二說起。羅素認為數目是類之類(class of classes) ,數目二就是一切偶類所成的類。偶類就是對偶,左右、上下、男女等都是對偶,這一切偶寄所成的寄就是數目二(number2) ,而數目二中卻沒有男女、左右、上下。但公孫龍一開始沒有分辨清楚,他說:「……曰,左與右可謂二乎? 曰: 可。」若「二」指「兩者」,即「左與右兩者」,那麼「二」中就「既有左也有右」,那就只是偶類中的一個類,而不是數目二。數目二乃是個高於左、右之上的抽象概念。他由此討論到「牛羊函著牛並函著羊,牛羊不等於羊,不等於牛」的問題,這個「積類」的問題,其實很簡單。說「牛羊是牛」與「白馬是馬」,二個 「是」字的意義顯然不一樣。墨經中沒有「積類」的觀念,但有「兼」的觀念。「兼」意指「二者兼而有之」。
) s' O$ P$ r; _# L0 L/ [+ ?8 p. T1 {9 ^5 y2 e1 a; D* i
當初我寫「公孫龍之名理」時,將名實論、堅白論、白馬論、通變論四篇都疏解出來,只有指物論篇一直沒有辦法疏解。我參考了許多人的講法,但仍然解釋不通。例如馮友蘭加進一些觀念,又分別「指」與「物」二個概念(註一九),但仍不行。因為這篇文章本身的標識界線(mark) 太少,不表意。要疏解就須更動文字,添加觀念,但那得有根據才行,因此很難講。
* z8 O7 G# U) r) m2 v公仔箱論壇5.39.217.76" e( X4 J; z8 ?! [0 p D; K
後來我看到陳癸淼君的「公孫龍子疏釋」(註二○),他的講法大體是可從的,主要的關鍵在「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一句上。他根據下文的「指與物非指」將此句改為「物莫非指而物指非指」,這樣就可以講得通了,而且有根 據。但在解釋最後一段「且夫指固自為非指,奚待於物而乃與為指」時,就又混淆不清,而且前後衝突,還是講不通。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w, U0 t# a* E" A5 M" N) c
5.39.217.76$ G3 k7 h; I* X& T3 s! t4 e; E& }! Q5 {
後來我又看到鄺錦倫同學的「公孫龍子『指物論』篇試釋」(註二一),開頭一句他也改為「物莫非指而物〔指〕非指」,而且更清楚地區別了兩種關係: 一是認識論的關係,一是存有論的關係。「物莫非指」是認識論的問題,而「物指非指」是存有論的問題。這說法與公孫龍「離堅白」之「離」的觀念相合,即合於公孫龍「每個概念皆獨立自存」的主張。依此,「物指非指」中的「非」指「不等」,這是個存有論的概念。這樣下面的文句就都可以講通了。但到最後,又遇到同 樣的困難 ,結果還是不行。5.39.217.76. l D( \+ C: B7 E5 _
% \5 {, p- h& Ntvb now,tvbnow,bttvb他們所遭遇的困難,其實可以解決。我順著他們二人前面的更動,再仔細看看原文,發現只要順著後面的理路補一個「非」字,將那段引起困難的話改為「且夫指固自為〔非〕非指(固自為指),奚待於物而乃與為指」,這樣 不必如一般學者的大事改動,指物論篇就可以疏解清楚了。因此我也不必再作疏釋,只要指出這二點,大家自己就可以看明白了(註二二)。5.39.217.76& G$ b1 U V7 B; p( Q0 d
公仔箱論壇, ]9 C4 U0 s# c2 B: c
除惠施與公孫龍之外,荀子對名理也有貢獻。荀子在正名篇論述了正名的需要,他還講到質名(qualitative term) 與量名(quantitative term) ,但是沒講到關係名。能講到關係名,程度就很高了。以上是先秦名家的發展。6 a! n; L" _& X
tvb now,tvbnow,bttvb& y# l' v! b/ D
現在再綜括地說一說,孔子的正名是名家興起的現實機緣,在此前有鄧析,在此之後有真正名家惠施與公孫龍,但他們所作的都還不是對邏輯本身的分析。惠施的「合同異」雖是名理,但卻趨向人生的目標「氾愛萬物,天地一 體心」。公孫龍之「離堅白」也有其目標,他有存在論的洞見,可從「離」這個觀念看出。這近乎西方人的思路,每個概念都定得住。順著這個思路,公孫龍可以作Plato, Husserl式的分析。Husserl現象學的方法(phenomenological method) 就是要讓對像自己呈現,這是純粹的客觀主義。公孫龍主張每個概念各自獨立自存,就有這個傾向,所以說他屬於西方式的思路。中國人歷來不習於這種思路,因此公孫龍顯得很特別。魏晉時代嵇康的「聲無哀樂論」也是個西方式的思路。嵇康是個境界很高的音樂理論家,他主張聲音本身沒有哀樂情感,只講韻律的諧和之美; 而哀樂之情感是主觀的。這是論純粹的客觀主義之美,近乎柏拉圖。這些都不屬於中國式的思理,因此後來沒有繼續發展。5.39.217.76' r9 ?+ f. }! [5 O$ }
tvb now,tvbnow,bttvb- p5 b9 l: P. h( `7 B8 ?3 u! b
惠施與公孫龍雖稱為名家,但他們所講的都只是名學的初步與預備,因為他們討論的還不是邏輯本身的問題。後來名字的學問又斷了,因此中國的名家始終沒有發展到討論邏輯本身問題的程度。
, e& J3 Z) h3 Q) _2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r( D9 y- s- ? s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西方的邏輯始自亞里斯多德,他已講到邏輯本身。但照後來邏輯的發展來看,亞氏雖已達到充分的形式化(full formalization) ,但還提鍊得不夠精純,因為還含有認識論與存有論的成分。現在符號邏輯(Symboic Logic) 就不參雜這些,因此才能真正達到充分的形式化。但亞氏已達到邏輯本身。邏輯是只講推理本身之結構的學問,討論的是「推理自己」(inference itself) ,而不是關於任何內容、對象的推理。亞氏的三段論法講的是大前提、小前提、結論的結構,這就是邏輯本身的呈現,達到了充分的形式化。中國名家沒有達到這個程度,惠施、公孫龍都不是講邏輯本身的,雖由此可進而達到邏輯本身,但仍只算名學的初步預備工作。就是這個名學的初步預備工作,也沒能維持、發展下去,這 是佷可惜的。tvb now,tvbnow,bttvb* A- J; B" [/ m) l8 A! u# O' n
7 C' N! t1 k; I9 e& f+ I- U由名學在中國沒能發展出來,就可見中國人的抽象思考不大夠。中國人喜歡的是具體的思維。具體不必指感覺對象的具體,玄理就是具體的,而且是屬於高級的具體思維,這就是真實。因此中國人擅長談玄理,但對屬於 understanding(知性) 層面的抽象思考(abstract thinking) 就不夠,也可以說中國人缺乏這方面的興趣,抽象的思考屬於重智之學,在中國只有先秦名家曾曇花一現,以後就沒有了。勞思光先生曾說:西方文化自希臘起就重智,而中國則自始就重德。嚴格地講起來,中國並不是沒有重智的一面,而是沒有開展出來,曇花一現之後就枯萎了。這是非常可惜的。
6 A- C9 r' i" T- v B0 E8 z# l) k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g2 D! f# ]/ d0 }
中國思想史裡面,有些不屬於中國主流的思想,如先秦名家、魏晉時代嵇康的聲無哀樂論,都注重抽象的思考,屬於重智的思路。重智的思路是西方的主流,在中國一直沒有開出來。中國自先秦以來,儒家、道家都發展到很高 的程度,而名家、墨家、法家等都沒有繼續發展。此蓋皆有各別的原因。魏晉隋唐時又吸收了佛教。佛教為什麼能盛行於中國呢?這是因為它在般若方面能與道家的玄理、玄智相合。佛教的思路介於西方與中國之間,其中屬於印度的那些抽象概念,如講邏輯的「因明」,中國人也不喜歡,所以 因明在中國也沒有繼續發展,就是疏解因明的窺基也是繁瑣而不邏輯。但涅槃、佛性、般若等玄理,中國人卻可以接受。中國把抽象的邏輯思考藏在具體的玄理裡面,並不用抽象的頭腦把它單提出來研究。公仔箱論壇$ @' f6 E; m; w7 k7 M
5.39.217.76* ~; |" v4 `/ h% `0 ^6 I
文化是有限制的,都是在民族性的限制中慢慢地開展出來的。重智的一面,抽象的邏輯思考,中國過去雖然沒有開展出來,但若是需要,仍然可以開出來,因為中國以前也出現過這種思路。例如名家,例如荀子。荀子的學問基 本上屬於重智的系統,重認識心。荀子不出怪說,很有邏輯頭腦,他可以講邏輯,但他沒有達到亞氏之充分形式化的程度。因此,由中國的文化生命中充分發展出來的是儒道兩家,後來再加上佛家而成為儒釋道三教。這是中國文化的主流,也是中國文化的特徵。過去中國的名學、邏輯沒有發展出來,這是受民族性的限制之故。 過去沒有,將來能發展出來,也是一樣的。文化的內容不必要從開始就面面具備。若認為西方文化中所涵有的內容,中國傳統文化中皆已有之,以這種心態來講中國文化,那就不對了。
) s2 H. z7 R- U" q: f3 t- Z' u. F1 f! E" X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H& t' a3 r7 e$ [tvb now,tvbnow,bttvb順著以上所講,大家可以瞭解名家的本質,也可以知道一般人對於名家的誤傳是什麼,以及名家的真正論點是什麼。名家的道理大多是可理解的,這樣一來,就不是「苛察繳繞」、「琦辭怪說」,而也有客觀的價值了. Q q, `8 u1 W7 o
& B- [2 h% f, }- w3 X4 Q! P: L
& h5 N( \; R& j2 `# B, T* t- I8 }2 d' T$ r. H9 t
何淑靜記錄5.39.217.76; _5 w; p5 R/ T! N! w7 W7 @
1 Q3 R% Q$ x/ H0 d0 D
【附 註】
) d* z, H5 W7 E. I
# b' v( S( }$ J* b) t+ f3 stvb now,tvbnow,bttvb註 一:論語顏淵篇:「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 E9 [* Z2 H' ?& E
1 ?7 O- Q2 \: }4 C) t, K/ P註 二:王啟湘「公孫龍子校詮」一書(世界書局出版)之附錄「公孫龍子發微」,不僅以名家出於孔子,且以堅白論亦出於孔子。詳見牟先生「名家與荀子」一書,七十八頁至七十九頁。臺灣學生書局出版。
) |% H* b- z. ^) _; Z5.39.217.76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P7 h3 F/ }2 p& w R" T! L' \
註 三: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云:「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專決於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儉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責實,參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史記太史公自序,一百三十卷。). d4 ^' b0 G! ?/ M5 ^+ |# b
$ Y8 d/ m" J0 K6 ?3 j: C1 {; `註 四:莊子天下篇云:「……辯者以此與惠施相應,終身無窮。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惠施曰以其知,與人辯,特與天下之辯者為怪。此其柢也。」
+ N0 Q, D- [1 v8 |公仔箱論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W0 C( D/ x f
註 五:荀子非十二子篇。火法先王,不是禮義,而好治怪說,玩琦辭,甚察而不惠(惠當為急),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惠施、鄧析也。」「治怪說,玩琦辭」即所謂「琦辭怪說」。
8 ^& G+ n e0 O0 e: Q0 Vtvb now,tvbnow,bttv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w q+ `( h6 p) o: l8 D9 h/ Z
註 六:莊子、史記、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王啟湘等即以公孫龍所作為「堅白同異之辯」。詳見「名家與荀子」一書七十五頁至八十一頁。公仔箱論壇! l# ?2 D! O4 m- j3 G
5 P! m% F* ~8 I _( f Z2 J) n1 }4 C3 j
註 七:天下篇:「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麻物之意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氾愛萬物,天地一體也。」公仔箱論壇! ~% J- Z K- z$ l- T
tvb now,tvbnow,bttvb* P4 P1 Q( n) p1 ~' G
註 八:如馮友蘭(見彼著「中國哲學史」二四九頁至二五○頁)、范壽康(「中國哲學史綱要」九十二頁至九十三頁。臺灣開明書店)等即分此段話為十條。公仔箱論壇1 C- X8 \* A, o: j" R
. O; w' ^4 b+ W p: Y, wtvb now,tvbnow,bttvb註 九:分此段話為三條者,如司馬彪、成玄英、李頤、馮友蘭等。詳見「名家與荀子」二十一頁至二十三頁,tvb now,tvbnow,bttvb- b! z5 V$ F8 ?; q(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B6 D$ J" i8 ^ F
註一○:牟先生對「連環可解也」之考據詳見「名家與荀子」六十六頁至七○頁。2 q" M* p4 F2 T* d5 h4 x, |
. j; Q5 I# a7 p" k7 m2 l& T1 b6 z
註一一:馮著「中國哲學史」二四五頁有言:「莊子之學說似受惠施之影響極大……然莊子思想既與惠施有契合者……昔人得此指示為線索,則知欲了解天下篇所述惠施十事,莫如在莊子書中尋其解釋,此或可不致厚誣古人也。」其解釋見同書二四六頁至二五一頁。
8 ^2 b5 h! b2 P. Jtvb now,tvbnow,bttvb公仔箱論壇& B6 E2 \" @; g* |) k
註一二:見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二六九頁至二七二頁。公仔箱論壇0 g6 d9 k4 I- l6 W0 r b
, ~3 T4 q! S0 w9 X5.39.217.76註一三:堅白論篇云:「堅白三、可乎?曰:不可。曰:二、可乎?曰:可。曰:何哉?曰:無堅得白,其舉也二。無白得堅,其舉也二。」. R* C: d k( s! _7 O% p
3 I' v6 M0 Q- q0 U; X2 ]7 {% _8 r2 `tvb now,tvbnow,bttvb註一四:見「名家與荀子」一八一頁至一八九頁,
! b+ J( v$ ?8 [ W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2 N7 M5 B" |8 i( m+ N: Z5.39.217.76註一五:公孫龍的「藏三」義如何被誤傳為「臧三耳」,詳見「名家與荀子」一六二頁至一六四頁。5.39.217.764 x: v9 O* e3 ^6 l) T8 K
/ l: E& ?1 W W; [: M5.39.217.76註一六:持此種見解者,如謝量(見其著之「中國哲學史」二○二頁,臺灣中華書局出版。)、范壽康(見「中國哲學史網要」九六頁。)
& N0 Z3 P0 i0 X* Ytvb now,tvbnow,bttvb
% r6 b5 D' v: G+ N& a2 \tvb now,tvbnow,bttvb註十七:參見牟先生著「理則學」三十二頁至三十三頁(國立編譯館出版,正中書局印行),或「名家與荀子」一一五頁至一一六頁。, L% }3 X- u8 G) h; g9 d- E$ T
+ L8 p$ {. o0 F l% j6 Y: D$ Otvb now,tvbnow,bttvb註一八:通變論篇云:「羊與牛唯異:羊有齒,牛無齒;而羊牛之非羊也,之非牛也,未可。是不俱有,而或類馬,」此中之「羊牛」即以「羊」與「牛」積而成一「積類」,故「羊牛之非羊也,之非牛也,未可」即示「牛羊 是牛,牛羊是羊」。此「是」即「函蘊」義。詳見「名家與荀子」一二八頁至一三八頁。
6 k6 r7 T9 R) I b% W公仔箱論壇! x# R! i" X$ I$ t" g& X1 G% L
註一九:見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二五七頁。5.39.217.76 q6 l! a( W1 V4 G8 w; R
* M1 z' |" G; b/ i
註二○:陳癸淼著「公孫龍子疏釋」,蘭臺書局出版。
E9 z' [) G8 e! O8 I$ p9 wtvb now,tvbnow,bttvb
' `* t2 l4 r7 Z( s' E; i; c註二一:此文刊于幼獅月刊第四十卷第五期。
& f: X3 P( _1 z# c7 t* z6 W! C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t0 H8 X$ b" P' a3 U( F註二二:見「名家與荀子」序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