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3-8 01:04 AM 編輯
( t4 i' N9 X' N: S- t3 j2 Qtvb now,tvbnow,bttvb
5 R' R& U; E# h: [黃湛森 (黃霑) 博士論文 《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1997》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m7 J3 {& L N, d, r, }6 D" u2 P
5.39.217.76( D& V3 M' Q& }
; G0 U* z- D9 X8 ^# O# y& [. Q4 m- Wtvb now,tvbnow,bttvb8 a! M, G' a3 {, X2 s. r7 H$ u
! r5 z9 R( v ~: u+ U, g% p; q5.39.217.76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
Z% L& X' ^2 c' L. b8 _# g公仔箱論壇 tvb now,tvbnow,bttvb7 }/ j0 d8 y F9 F9 e* [; S" L
香港流行音樂研究( 1949 - 1997 )
0 r1 P+ G0 f# l6 {3 s8 h0 `公仔箱論壇 ) m( R( h; J( E B
submitted bytvb now,tvbnow,bttvb) s- @. K0 {) Y) c2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H% k. `2 m$ J; o: q
WONG JUM SUM; x( I m/ q! w0 O7 s! O! ~ Q
* a0 P. c! a2 b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 X3 i) ?3 }8 b 5.39.217.76! c% e+ ~+ @; p c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D4 ]# r+ P% j, u公仔箱論壇
; y. e- J4 U% Bin May 2003
x, a# W( H- Q2 gtvb now,tvbnow,bttvb5.39.217.76$ t* p! V2 u6 _7 I0 [. u! a
0 L' d4 X5 c7 N9 O# l
Abstract
# A, j1 B' ?' b, E/ l, L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his study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s popular music. Cantonese opera and operatic excerpts were quite popular among the Hong Kong people before 1949. But a change came shortly afterwards -‘shidaiqu’ (mandarin contemporary songs) soon rose to dominance, ironically ina society where the population was mainly Cantonese people who were unfamiliar with mandarin.! |4 k- F% [- f; r v' Z
Shidaiqu began in Shanghai in the twenties.Western influences, such as jazz, helped shape their style. These songs,considered to be bourgeois, decadent and pornographic were banned by the government after 1949, and composers, lyricists, as well as musicians emigrated to Hong Kong. Soon, Hong Kong, with a growing audience, became the center for shidaiqu and started to export its production to South-East Asia.
4 k- J `- S" z
, n/ p9 s6 B5 ?1 g. @, {2 b% O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Hong Kong’s youths, meanwhile, also followed Anglo-American pop and enjoyed the songs of Patti Page, Doris Day and Elvis Presley. In 1964, the Beatles came to perform and created a craze for local band formation, which later produced pop idol Sam Hui, who began singing English Rock ‘n’ Roll songs. Taiwanese singers too, started to take Hong Kong by storm in the late sixties with their sugary voices. However, these imports lacked something vital: they did not express the true feelings of the Hong Kong people.公仔箱論壇# I4 p1 H: V! B4 U5 j5 p7 h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9 C/ a5 ~% i% F5 b7 W
By the end of the 1960s, though, a true Hong Kong entertainment style blossomed. As TV sets spread to every home, drama series were the rage and their theme songs, now with Cantonese lyrics, became instant hits. New composers and lyricists,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the refugees from China, were more attuned to Hong Kong’s local values and sentiments.Social conditions in general improved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economy rising rapidly and the population in full employment. Pride was in the air, and well reflected by the Cantonese songs, now labeled as ‘Cantopop’ by Billboard.Superstars emerged as the music industry became a major commercial enterprise in the late seventies. Roman Tam, Frances Yip, and their fellow singers, together with mega-star Sam Hui, brought the industry to previously unimagined heights.When the eighties arrived, Cantopop records were bought by audiences who did not understand the dialect but loved the music. Hong Kong’s freedom of expression,well captured by the songs, created for audiences on both sides of the China Strait a ‘psychological window’, through which they could ‘feel’ the world outside.
! p q1 U" w! G) a5.39.217.76But with rising demand for new songs, there soon appeared a shortage of creative talent in the 1990s. At the same time,both China and Taiwan have nurtured its own music industry and local sounds gained popularity over Cantopop. Also, both places have opened up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became less of a craving. In the short span of a few years, Hong Kong’s music business dropped to one-third of its previous level in retail value.
h; V; o$ k9 ], x公仔箱論壇
0 o$ a0 {/ v/ g: u1 y5.39.217.76Hong Kong Cantopop has lost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future looks bleak. Hong Kong music must rebuild its own strong identity before it can hope to regain its previous miraculous influence.公仔箱論壇, L1 Y2 F$ M' A4 e0 X% T5 j5 i
* J% K) ]' |; r4 O1 atvb now,tvbnow,bttvb
; K9 ~: T8 R9 X. y' I9 t" a2 ^0 ^公仔箱論壇tvb now,tvbnow,bttvb6 U& k8 t8 x0 i4 X
第 一 章+ s' v( l1 Q- v# d
公仔箱論壇4 u' l5 t: Y. P+ K7 w3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J$ K" o) @- L5 l
《 導 論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r& J0 `" N+ a, e \5 `' _$ ?; p9 D
$ y& S! `# m8 Q* stvb now,tvbnow,bttvb(A)引 言
7 G( L6 ^" }!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流行音樂,是香港普及文化極重要的一環。論影響,香港流行音樂幾乎無遠弗屆,而且範圍深廣得超乎尋常。全球華人觸及之餘,連非華人如泰人,如馬來西亞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很多時候,凌駕電影、電視,和文字作品之上。在90 年代之前,此地學術界對香港流行音樂從來少予重視。只有偶然出現在大學學生刊物的一二文章,會論及流行音樂(1)。到1991 年十二月,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舉辦了「香港文化與社會」研討會,香港流行曲才第一次在學術殿堂,有文化學者參加討論(2)。跟着,學術界對香港流行歌曲研究日漸增多,但似乎多數討論,環繞在歌詞文本的研究,一本究本探源,闡述香港流行音樂發展的學術論文,仍然沒有出現。本文作者,從1953年左右,即開始參予香港流行音樂的製作和創作,親歷香港流行曲的幾個不同階段,因此希望可以雙管齊下,既從社會學文化研究各家方法,探討這些普及文化作品的影響,也可以配合本人從事行內工作數十年積累的知識和資料,作出些相輔相承的研究,令史實夾敍夾議,而議論中又有實例佐証。! r; \" M6 \0 q, E2 l$ V6 s
. k0 g/ \3 p* Atvb now,tvbnow,bttvb探討香港流行音樂的時機也非常恰可。香港97 回歸,令學術界興起了一系列的「香港本土意識」和「文化身份」研究。在1997前後,出現成績頗佳的學術論文,其中不少涉及香港流行文化,正好輔助了本文作者這方面的不足,大大豐富了本人的理論基礎,也為這小研究,提供了各種可靠數據。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l' [* w1 X1 e i" I, B( V
(1) 中文大學音樂系的陳守仁和勞偉忠曾在1980 年的《中大學生報》發表過《粵語流行曲綜論》,算是唯一比較全面研究香港粵語流行曲的學者文章。
2 b% T8 t+ D& w! Ktvb now,tvbnow,bttvb(2) 可參冼玉儀編﹕《香港文化與社會》(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5 年)所收論文,即為當年研究會上宣讀文章。
- F/ _# |6 d* i; Y: c3 p; ltvb now,tvbnow,bttvb5.39.217.764 d& M( S6 T8 s; `
: x' b, |0 A" {- L4 _4 C. h: I9 n5.39.217.76(B)定 義4 U1 B1 @+ }& r2 A, E( v5 D
! @! P* H$ s6 r1. 「流行」的定義- D; B F$ P' w. A" w* c3 c
5 l/ S& P+ s* l8 k2 X8 e' j8 }英 國 社 會 學 家 威 廉士 ( Raymond Williams ) 認為「流行」(popular)一詞,至少有四個通行意義﹕第一,泛指大多數人喜歡的事物。第二,指不在「精英」或「高尚文化」之列,質素比較低下,價值不高的東西。第三意思,是故意贏取大眾歡心;有「譁眾取寵」味道。最後的意思,是大眾為自己個人所做的事(3)。本文作者認為,用這四個意思來看「流行音樂」,的確非常適合。連「譁眾取寵」也適合之至。因流行音樂正是想吸引大眾,時常刻意譁鬧一番,來喚起注意的。
# R3 q% j6 [6 h3 {5 ^8 A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香港流行音樂」的範圍
- h& ^0 ]* w9 R' M g/ V公仔箱論壇
! V" T! K' a8 l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本文所謂「香港流行音樂」,另有些範圍限制﹕
$ ~6 L9 o2 L+ z' J) v
- o: J. q" U' ~. e' S1 Q/ O6 v公仔箱論壇( i ) 香港人製作和創作。 C9 x) @0 R! M7 W+ B8 i2 a0 ~
( ii ) 灌錄成唱片,作為商品出售。tvb now,tvbnow,bttvb* P; g$ A4 @, l m
( iii ) 為人提供娛樂。5.39.217.76" q4 ^2 s- e4 R3 e" g( d
( iv ) 可供伴舞。
* ? m& N+ s! c* xtvb now,tvbnow,bttvb( v ) 有歌詞可供一般人歌唱。- D! ?3 M* v' P. s
8 b( r. \( h' [' Y; b5.39.217.76因此,在學校傳授的歌曲即使十分流行,也不在本文討論之列。芭蕾舞曲也不在其中。流行曲的伴舞對象並不是受過嚴格訓練的舞蹈家,因此節奏上不能太多快慢變化(4)。沒有灌成唱片作商品出售的宣傳歌曲,亦不在研究範圍。反而與商品關係密切的廣告歌曲,因為時常對流行音樂創作構成影響,卻破例列入作分析之用。
0 i7 M4 ?6 k! ~, q( m# W& h0 J(3) 見C. Lee Harrington 及Denise D. Bielby合編﹕ “Popular Culture – Production andConsumption” (Malden 及Oxford :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0),頁2,引文。中文為本文作者所譯。
" I: v# I0 w* rtvb now,tvbnow,bttvb公仔箱論壇* x A6 L9 v8 B* L+ V! D0 Z9 g: Z9 J! W
(4) 梁寶耳﹕《流行曲風雲錄》(香港﹕百姓文化,1992 年),頁2 – 3。
. J6 c; M% i3 V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 V4 U0 n% N0 m% C& d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L) m6 V( F( {+ M1 B' c2 b
(C)流行音樂研究5.39.217.76" m1 h/ s" y! w' L% S! {- T3 l, W
學術界至今仍有大部份學者,反對在大學裏正式研究流行音樂。理由不少,大致可歸統為下列各點﹕
, l* ~* }% ` j! o" [ c7 }9 f5.39.217.765.39.217.76& s2 x* C0 n1 m$ A6 H
第一,認為流行音樂不嚴肅,也不是藝術。第二,認為流行音樂商品化,限制了創作。第三,流行曲不像正統音樂那麼具學術研究價值,將流行曲列入學術研究課程,會令學術圈標準下降,地位低落。第四,是時代的歧視。時代太接近,不見其價值(5)。6 {4 [* O) H( r9 o/ V8 o
流行音樂,的確是為聽眾提供娛樂。大部份人聽音樂的習慣,根本不追求嚴肅。據蒙特利爾大學音樂系主任菲立德嘉(PhilipTagg)的統計(6),現代人每天平均有三個半小時會和音樂接觸,而接觸的又大部份是流行音樂。從人類學和社會學看,單是比重已經有研究的價值。何況,嚴肅和藝術的等號不是絕對。一個流行音樂人,雖然未必有過嚴格的學院訓練,但真要達到聽眾接受的一般水平,也要花一段為期不短的浸淫,絕非外間所誤解的一蹴而就。
0 x: E$ j: Q! F2 ~至於商品化問題,研究古典音樂史的學者,近年發現了不少資料,証明貝多芬、莫札特諸人,當年都十分着緊市場需要,和對所得酬勞斤斤計較(7)。認為古典音樂家就沒有把作品「商品化」的是研究不深,資料未足的誤會。音樂學人陳守仁說得好﹕「我們可知道在創作上,作家根本無法享有百份之百的自由。真正偉大的作家,是雖在限制之下,都能創作出富有新意及個人風格的作品。(8)」公仔箱論壇- n4 u6 F$ d2 O" N
(5) 陳守仁、勞偉忠﹕《粵語流行曲綜論》(香港﹕《中大學生報》,1980 年),頁50。. D0 w& N" ?) K( D- M
; q l, x( A$ j6 g% A$ X公仔箱論壇(6) Tagg, Philip, “The Institutionalisation of Popular Music Studies : Progress or Falsification?”/ A' _ \' [/ n" o9 @/ u6 Q! g6 O6 v
(The Rayson Huang Lecture,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arch 2003).# l# F. K% x9 t0 r5 Z
(7) Matthews, Denis, “Beethoven”(London : J. M. Dent & Sons, 1987) p.p. 30.& Y Q1 ~! w) B. Y% J
(8) 陳守仁、勞偉忠﹕《粵語流行曲綜論》(香港﹕《中大學生報》,1980 年),頁50。tvb now,tvbnow,bttvb" {! g/ q& _ V4 |! S) I, d! {
. J. [6 V! M& d2 H0 @, z5.39.217.76
( V+ s6 \1 Y7 X+ c流行音樂不斷發展,日新月異,將其建制化,很多困難。但這困難和流行音樂的社會價值與研究價值無關。「已古者即謂其文,猶今者乃驚其質」正是一種偏見。(9)
. ^1 H! Q0 B2 s$ e' A$ d" w$ I& a" K6 W(9) 同註(8),頁51。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y& V' U/ T! ]5 s2 S&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c4 }+ o+ ^8 n3 T8 z$ D
(D)本研究所用方法5.39.217.763 d5 `; }1 Q3 ?$ g g& G# m; s3 `
本文作者,從 1998 年開始,便旁聽本校社會學系的「大眾傳播與社會」(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和2000 年的「普及文化」(Popular Culture)課程。在熟習了社會學者和文化研究理論之後,就試圖將這些外國和本地理論移用來分析香港的流行音樂。但在嘗試過程中,發現外國社會學理論,一到時地不同的香港,就不太適合。終於改變方法,採用合適的外國理論,加上本地學者的研究,再大量的訪問香港流行曲樂人,包括幕前幕後的工作者,並配合作者多年來收藏的凌散文字資料,組織拼合,重新整理。當文字資料出現疑點,即用訪問來協助澄清。反之,口述資料有時陷入記憶之誤,則用文字資料反證。總之,力求準確,窮追不捨。tvb now,tvbnow,bttvb) j4 b! ?, U6 g0 ^* ?
公仔箱論壇* e( n( [- V1 r1 o
在評論歌曲旋律,歌詞文字或編樂方式,本文作者必須承認,美學標準,歸根究底,純為個人偏好,因此主觀成份,在所難免。tvb now,tvbnow,bttvb6 W7 G+ c) U; K' S$ ~9 U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7 o2 t3 p2 H. i
音樂研究,人類剛剛起步,所知甚少,仍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階段。音樂令人感動,也令人震撼。有時亦令人煩擾。既可以啟發思維,也能帶來喜悅和娛樂。但為什麼會如此,我們仍未知道。聲音不同高低、長短、快慢,音色的差異,都會觸發我們腦袋不同活動,其中原因,仍待各學科的專家和科學家一起聯手研究。本文作者熱切期待學術界能剖析音樂奧秘的一天降臨。$ h O7 w' c Q$ q9 @% I1 Z) m
tvb now,tvbnow,bttvb# R( T9 ~/ o# P
(E)分期問題
" K o: x) m# C v2 n/ D( l+ E本研究把香港流行曲的發展,按其情況,分為﹕
' N1 j: O4 j; {2 J. Q3 m2 X; N5.39.217.76
) \1 f0 U3 {1 j5 M& O5.39.217.76(1) 《夜來香》時代(1949- 1959)tvb now,tvbnow,bttvb# M5 Q5 P; V) x+ U7 F
(2) 《不了情》與《綠島小夜曲》時代(1960- 1973)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 y3 G7 D* N* i% [
(3) 《我係我》時代(1974- 1983)
) o/ t. a2 p$ v! P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滔滔兩岸潮》時代(1984- 1997)公仔箱論壇, o1 Q" G+ ~1 |, \. @, y# D
" W9 a6 I$ O4 ^每段時期,長短不一。第一分期由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批上海音樂人南下香港定居開始,一直經過國語時代曲在香港生根,逐漸「港化」,到「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在港設廠,掀起「黃梅調」與「港式時代曲」之前止。稱之為《夜來香》,有「夜上海」來到香港的含義。第二期由1960年到1973,是「港式時代曲」興起,與台灣時代曲後來在港流行的一段時期,「港式時代曲」的最佳代表,是王福齡譜陶秦詞的《不了情》。而《綠島小夜曲》是周藍萍名作。此曲香港曾改成粵語《友誼之光》,人人會唱,但在台灣,卻多年成為禁歌。這也反映了香港歌曲後來流行台灣的一種微妙背景。第三段分期,由1974年顧嘉煇曲、葉紹德詞、仙杜拉唱的《啼笑姻緣》面世開始,到1983 年,紅磡的「香港體育館」落成,令「演唱會文化」興起,促成本港粵語流行曲進入空前旺盛階段之前止。稱之為《我係我》,因為香港本土意識,在這時期確立,所以摘用《問我》一句結語歌詞,以名這個香港流行曲找到自己聲音的年代。第四時期,1984年開始,中國開放,香港歌在中央台「春節晚會」出現,「紅館」建成,香港變成海峽兩岸最能自由表達的華人普及文化重鎮,港產流行曲開始傳遍海外,連最不可想像的「非粵語地區」,也有人學唱香港的粵語歌曲。然後,兩岸潮來潮去,香港音樂工業由盛而衰,內憂外患,令港歌光芒黯啞。而恰好這由高而低的轉捩,正在1997年,真是適逢其會的巧合。《滔滔兩岸潮》是香港流行曲《笑傲江湖》的一句,正好描述了這時代的波濤澎湃,令人身不由己。
1 o, N$ t7 H( E( J7 q公仔箱論壇
4 b1 U0 O0 a. G/ K/ U' o+ o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踏入 1998 年,香港流行曲市場,更形萎縮,唱片行業完全改變運作方式,但已不是本研究範圍之內。
/ s6 e$ i8 \) p# o% H公仔箱論壇本研究在時間上,由 1949 到1997,長達48 年,以北京「天安門廣場」響起《義勇軍進行曲》始,以香港「金紫荊廣場」響起《義勇軍進行曲》作結。研究的歌曲極多,不能詳細一一深入,只能提綱挈領,由一斑管窺,希望可以概括整體全貌。
1 `, O9 ~3 T) E$ N( b公仔箱論壇: N( |* j6 J, v# _' D/ x$ Z/ h: U# g0 d
9 \, G# p- ~. h: Ptvb now,tvbnow,bttvb(F)淺論「法蘭克福學派」
/ w) y2 V" Z" u研究普及文化而涉及流行音樂,不可不從「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開始。該派領袖人物阿當諾(Theodor W. Adorno)1941 年的一篇《論流行音樂》(“On Popular Music”)(10),時至今天,已經過了六十餘年,但每冊文化研究或流行音樂研究的學術論著,都仍然不得不一提這位普及文化研究先行者的鴻文,顯見其影響之深。所以在本研究開始之初,就有一談的必要。雖然,正如香港文化研究學者梁秉鈞(也斯),所說﹕5.39.217.76+ X9 K5 L4 S" E) ~
公仔箱論壇; o/ [' C* \# h8 f$ B
「面對香港這樣複雜的文化現象,運用西方流行文化的評論方法,既可能有幫助,亦會有差隔。不管是班哲明對複製科技帶來進步的樂觀,或是亞當諾對現代主義藝術難以被消費的寄望,或法蘭克福學派對文化工業的整體批評,移用到香港的脈胳來,恐怕都未能完全通用。(11)」
8 X: {4 q' t% r6 p f( e rtvb now,tvbnow,bttvb
) h" W% @3 q% m) L$ Z公仔箱論壇可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如果我們吸收了這個又稱為「批評學派」(critical school)的論據和其批評者的論點,再配合香港資料如香港流行曲創作及製作過程,與此地社會文化特色,未嘗不可整理出一些比較客觀而且合理的正確觀念來。這樣,總比一下子完全否定流行文化的價值,來得公正。& A: M1 |+ `- r2 s$ g
5.39.217.764 c @( C- I; ?' q' C' y
「法蘭克福學派」思想,溯源馬克思(Karl Marx)。阿當諾和他的同路人如馬高士(Herbert Marcuse)等對古典音樂及文學有極高評價,但對普及文化的流行音樂,就態度悲觀。阿當諾和霍克海默(Max Harkheimer)認為,製作普及文化的「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只追求利潤;因此利用流水作業的生產模式,大量生產,令文化再無自主(loss of autonomy)。大眾以為生活豐盛,其實卻由「假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操縱。他們的論點,以「精英主義」(elitism)為立場,導致了英美學人的不滿。1944 年,拉沙非諸人( Lazarfeld, Berelson, 及Gardet ) 已有《眾人之選》( “The People’s Choice”),扭轉「法蘭克福學派」看法。拉沙非在,1955年,再進一步,發表《個人影響》(“Personal Influence”)一書。綜合兩書論調,就是大眾並非孤立無援個體,他們接收資訊,有各種不同的「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s)作為訊息過濾與緩衝,不致於全無選擇的接受大眾文化傳播或宣揚的訊息。
7 E: _" Q0 s; R+ o: C0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0) Adorno, Theodor W. (with the assistance of George Simpson) “On Popular Music”, 原文註1,見Frith, Simon, & Goodwin, Andrew, 合編 “On Record” (New York : Pantheon Books,1990),頁301 – 314。: f6 D! v" n8 K
(11) 梁秉鈞﹕《在雅俗之間思考香港的文化身份》,載冼玉儀編,《香港文化與社會》(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5 年),頁121。
; V3 {5 x; Z8 L8 n1 t
* d$ l. P6 i6 D) H到 70 年代,又有傳播學者,賀爾(Stuart Hall)領導的「伯明罕學派」(Birmingham School)的崛興。他們認為資本家,即使擁有傳媒,亦未必可以直接影響普及文化的內容。他們覺得受眾(audience)不一定成為意識形態的奴隸。普及文化,基本上是意識形態的戰地(siteof ideological struggle)社會各階層,都爭相把自己的意識, 灌注其中, 所以主流意識( dominant ideology),未必會為群眾信服(12)。賀爾諸人,又引用意大利葛蘭西(Antonio Gramsci)的「霸權」(hegemony)理論,來剖析英國如何利用傳媒,建立主流意識。這理論後來發展到希迪治(Hebdige)的次文化(subculture)論點,認為青年人粗言穢語,行為不檢,是用符號反抗建制。% B, K7 ^* e& D, k6 ?
5.39.217.764 a7 N8 s, q& L; P8 M0 L) w# A
這些理論,各有立場,各有論點,真是莫衷一是。不過「法蘭克福學派」的悲觀指責,到此已幾乎潰不成軍。但因為「精英主義」思想,仍然在學術圈中,有頗為人多勢眾的支持者,因此本研究在後面,仍要提出「法蘭克福學派」論點來分析討論。
) o* o5 z9 ?) z3 ? U公仔箱論壇
5 ^& O/ f0 _' S7 F- h/ p P/ B公仔箱論壇(12) 張志偉﹕《普及文化研究簡述》,載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 - 2000》(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 年),頁74 – 85。
9 B) j+ [3 E- D%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