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高考制度將面臨沖擊式革新

壹年壹度的高考,在各種爭議聲中,已塵埃落定。如今各高校正忙著招生錄取。高考制度多年下來,其選拔機制相對合理,曾是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公平渠道,但也有諸多積弊。到了目前,已經或即將面臨多方面的改變。
8 Q6 t* X) k) ^; q# e" e, K公仔箱論壇. V+ D" [6 M2 v! c+ q' S' `7 [1 s
高考錄取現狀中,最為人不平的是戶籍制度造成的不公。北大法學院教授張千帆在其研究課題“大學招生與憲法平等”研究顯示,安徽和廣東考生進北大的概率,僅為北京學生百分之壹。上海考生進復旦,機會是全國平均的53倍、山東考生的274倍、內蒙古考生的288倍。這些高校並非純粹地方政府撥款的地方學校,而是中央財政撥款,其中大部分辦學經費是來自全國的財政稅收,為什麽全國老百姓出錢,卻主要是在培養某些城市的子弟呢?這種做法違背憲法的平等原則,和人間的常理。5.39.217.764 f" h. X7 b4 ]0 U/ c% X

0 Q8 O. p& z" j; i6 f# I, L6 P但是面臨這種不公,即得利益者不大可能放棄利益,從上而下實施變革。除非領導機構和高校有遠見卓識,能放棄地域和門戶之間,面向全國,平等地廣納人才。同樣,沒有什麽合適的平臺,能讓各省份考生和家長去集中力量,打破錄取招生的不公。 既不能期待從上而下的變革,也不大可能看到從下而上的逼迫,那麽最可能改變高考制度的,是壹些“沖擊式革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所造成的壓力。
0 U( p. M1 \+ j  G: B
2 ~" A) J3 [4 `7 P+ t5.39.217.76“沖擊式革新”( 也可譯作“幹擾式革新”),源自哈佛大學教授克萊頓·克裏斯騰森(Clayton M. Christensen)與約瑟夫·巴威爾(Joseph Bower)1995年合寫的壹篇文章。這種創新,原指壹種新的技術出現,沖擊了現有市場或是價值觀體系。在這樣的沖擊下,舊有的技術被淘汰,或發生深層改變。比如電話技術,沖擊了電報技術,使得後者逐步退出歷史舞臺。這種改變,是在壹個體系無法正常更新,用戶深感不滿的情況下,有人另辟市場,從側面找到商機,並給出競爭壓力。tvb now,tvbnow,bttvb9 r- H/ l) f- P/ _. ?# v$ [
tvb now,tvbnow,bttvb* I9 N# R0 \; j+ r1 Q
這正是目前正在發生的事。中國高校現在幾乎面臨著“八國聯軍”。國外高校正虎視眈眈,要爭搶中國生源。過去我們這代人出國留學,多半沒錢, 通過獎學金讀書。現在很多家庭家底殷實,甚至父母雙方、祖父母、外祖父母可把力量匯聚,讓普通中產家庭的獨生子女,也可出去讀書。留學已經越來越低齡化,美國壹些私立高中,都開始組團到中國招生。英國各大高校校長聯名上書,呼籲改革留學簽證政策。新西蘭、澳洲等學校,也經常在中國各地舉辦留學展。以後出來讀書,簽證政策將越來越寬松,出國讀書將日趨平常化。壹些家長,與其不惜壹切代價,去打“小升初”這些仗,不如把資源壹路省出來,以後直接去送孩子出來讀書。這是高考制度面臨的很大壹個沖擊。在壹個更大的環境裏,高考不是唯壹選擇。
8 t- C  |3 f. C3 X/ ^5.39.217.76公仔箱論壇& Q% Y- N: {9 R+ o% T; M2 \
另外壹個沖擊,是計劃生育政策,導致了整體生源的下降。我上個月回到我的母校初中,發現當年人聲鼎沸、七八百人的學校,現在只剩下二百多人。這裏的老師告訴我,學生人數還以每年五六十人的速度在下降。初中之前的小學,則下降得更加厲害,很多學校被拆並。源頭沒有了活水,高校如何面對生源的日漸縮小?如今,壹些名校都已經察覺到了這種改變,開始在微博上開設帳戶,通過各種手段爭取優質考生。對考生來說,這是值得慶幸的變化。壹些民辦學校的生源競爭,則近乎慘烈。民辦高校的招生人員,甚至早早把手伸向高中,通過各種激勵手段,提前去挖人。由於生源下降,未來高校可能面臨新的整合。
+ N  i2 N0 ]! ~4 O4 P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 now,tvbnow,bttvb% z3 A- j2 B) Y- [! O. Y
信息技術,也在導致人們教育觀念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國外名校,將自己的公開課推向全世界。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免費去修這些課程。隨著國外名校“微學位”、“微專業”(塗子沛語)被人認可,終身學習將成為常態,高等教育將不再是壹場過獨木橋式的豪賭。壹個上了普通學校的學生,可選擇日後在世界各地“淘課”,積累學識和能力,讓雇主重新去反思用人的標準。0 s  R) [' Z. M0 _& k6 L
tvb now,tvbnow,bttvb( d! a. Y- M$ \- }7 X4 b4 ^
雇主聘用條件和思維的變化,或許是最大的沖擊。如果說高考是基礎教育指揮棒的話,就業在某種程度上是高等教育的指揮棒。過去很多雇主,盲目崇拜某些名校,招來的人力資源閑置,雙方都不開心。現在越來越多雇主開始現實起來,未必僅看壹個人的學歷。壹些所謂熱門專業,在就業這壹關,或許會面臨不那麽熱門的現實。例如,英語系的“翻譯碩士專業”,壹開始只有幾所綜合性大學 有,後來其他學校壹窩蜂壹起上,也不管有無合適師資,連壹些理工類大學都開始有了該專業。如果用人單位開始重實際經驗,把學歷擺在第二位甚至更後,也會擠壓這些熱門專業的泡沫。在常態的教育環境之下,學生應該在多種高等教育模式下(比如常規的高等教育、各種繼續教育、高等職業教育)選擇,而不是全去爬金字塔頂端的精英學校。
6 B$ C- A; ?! {7 R+ N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0 [. H$ ^8 Y! i' i9 m"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面臨這些改變,高等教育管理者需有壹些遠見,去重新定位,比如從過去做大做多的思維,轉向做小做精。更為重要的,是要重振學風校風,真正成為對學生負責,對社會有用的教育機構。不然的話,壹個積重難返的體系,人們若改變不了,可繞開走,使其無關緊要。5.39.217.769 _8 n5 _& \6 k

) t% }2 M. E5 Y9 p* |* v來源:南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