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周易》简述:

    《周易》周而复始之变易,又叫《易经》,是中华最古老的一部文献;是华夏文化的源头。《周易》原本是由阴阳两种符号构成的图像文字,是华夏祖先伏羲画八卦所创。在形成64卦的过程中,随着历史的推移有《连山易》、《归藏易》、到《周易》的变化,史称易之三变。《周易》的核心原理是简易、不易、变易,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称三易。《周易》在汉代被认为五经之首。
    《周易》是由阴阳两种符号构成的卦象图。阴阳两种符号增加一阴或一阳构成三画卦,表示天地人三类共同感应而形成的八卦世界,以乾(天)、坤(地)、坎(水)、离(火)、兑(泽)、巽(风)、震(雷)、艮(山)来体现。再按天阴阳、地阴阳、人阴阳构成六画卦,形成64种卦象而归纳宇宙万物。每一画称一爻,共384爻;爻的变化表示事物的变化。说明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完全可以认知的。
    到“文王拘而演周易”时,对每一卦象作了分析,对64卦做了重新排序,并第一次对每一卦作了注解。使周易第一次有了文字说明。接着周公又对每一爻做了解释。后来孔子对《周易》进行了全面的解释和说明,就是《十翼》,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文本。文字对《周易》的传承功盖千秋,但偏重于等级制度和家天下的社会功能,也就掩盖了对《周易》原本、原意、自然原理的研究,降低了《周易》的实践功能。以至于使很多人本末倒置,将对《周易》说明的文字、爻辞等当作《周易》本身了。
    《周易》的思想源于“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客观世界;其内涵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目的是理透万物,用于实践。具体可分为象、数、理、器、占、五个部分。
    象:就是观物取象,是对整个客观世界的具体认识,如乾为天象坤为地象等,类似于现在的形象思维;
    数:就是对事物的量化分析和精确认识,如乾为一数坤为八数等,其中有大数小数乘除加减之理;
    理:就是原理、规律、公理,是对事物本质上理性上的认识,如乾为天为高远的宇空系统,坤为地为人类生存的具体环境,人在其中应顺天应地而行;
    器:就是器具、器物、机器等,是人们依据理性认识,借造化之功为己用的创造物,如乾为刀剑、坤为房舍、离为渔网、坎为船、震为车、鼎为烹器等等;
    占:就是预测未来。其实,人类所有知识的最终目的都是预测未来,唯《周易》最博大精深罢了。占卦古时称“巫”,从造字法看是众多人在一起工作,说明占巫是很多人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智慧的结晶。孔子称自己占巫“百而七十当”,也证明确有其实用价值。
  由于《周易》用的是天人同一,物我同一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社会的变化是由阴阳五行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不是由帝王圣人决定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帝王、天子一家人之天下。这对皇权统治极为不利,所以历代封建统治者一旦权利稳固之后,就尽力支解、歪曲、篡改、打压,使之形存神亡,灭之而后快。偏用其象而歌功颂德;极用其数而谋私劳民;歪用其理而自封天子,愚化万民;禁止制造机器,称为“奇巧淫器”,使易理与实践分裂,崇尚玄谈;将占测预事或蜕变为“射壶”之类的贵族游戏,或污之为江湖骗术,严禁深入研究。
  所以真正的易学大家对此是冷眼相看的:汉代管公明认为,“自旦至今,听采圣论,未有易之一分。”也就是说从周公旦开始,《周易》的真理十分之九以上都没有被那些圣人传承下来;宋代陈图南也明说:“易道不传,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复晦”。所以《周易》之道多潜藏于民间,“四大发明”、《天功开物》的技术多属民间创造。因此鲁迅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多潜藏于医、卜、道家之中的话,是有道理的。
  在当代和谐社会中正是周易的复兴时期,我们要从伏羲画卦的原文和原理上研究《周易》;要从实践效用中理解《周易》;要把五种思维方式联系起来研究《周易》。《周易》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源泉,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周易》复兴将是人类认识的一次大的飞跃,必将把人类社会引向稳定和谐,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杜国民
                 丁亥年乙巳月癸亥日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