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上先是「阿常的一封信」,站在原住民的角度提出主辦單位辦理百年活動的疏失,引發許多討論。接著,文化人馬世芳在最近的專欄裡,更直指:「官家主導的那些貧乏而尷尬的活動且先不提,民間自發的論述也十分冷清。」tvb now,tvbnow,bttvb0 t) T6 `6 L9 ?4 @0 n
文化界批評既起,文建會主委盛治仁的回覆是非關業務範圍,無需連接太多議題,「國家慶祝百歲生日,辦理慶典活動是一個層次,而國家面對的諸多實際問題,…不能與辦理國家生日混為一談。」並指出美國法國當年也有許多問題,但美國法國也花錢慶祝這等百周年為例。tvb now,tvbnow,bttvb% L* T& E8 ~4 @. r
看似有理的切割,好處在避免爭議吧,只是稍微思索就會知道,無論怎麼中性的慶祝,還是有背後的意旨。事關此刻台灣的核心價值,到底是錦上添花還是深刻的反省與多元的思辯?tvb now,tvbnow,bttvb& C2 C" S4 B9 f, ]9 H
而且爭議豈能避免,原住民朋友說的「你們是精采百年,我們是血淚百年,為什麼要來慶祝你們的百年?」換個角度想,未嘗不是對話的起點。今天慶祝百年,歡慶之外,應有餘裕問問神經被觸動的人,為什麼被觸怒?指出的是否社會習以為常的盲點?「血淚百年」的說法是否可以避免下個百年再犯的錯?5.39.217.76- N! H5 D6 a K4 _! |* R
而如今的慶祝給人的印象「貧乏」且「浮面」,問題之一也是難以定義這百年史。除了幾起學術研討與專書,多數活動基於但求無過的心態,迴避枝岔的歷史,希望也一併避開台灣身世上的枝岔帶來的種種「尷尬」。5.39.217.766 ^2 I& |& R- f, u# _) L
即使最政治正確的辛亥革命,謹慎的思維下,民國伊始有什麼樣的限制什麼樣的歧見什麼樣預埋的問題都避而不談。多元的追索誠非易事,但缺乏歷史感的熱鬧,像蛋糕上的糖霜。蠟燭吹完,很快就忘了!以至於目前可談論的歷史,有的屬於神話再造,有的屬於政治意味十足的強行黏合,無論蔣渭水與孫中山並列,或者以共同神話化孫中山搭建兩岸的橋梁,多少顯出有政治用心的斧鑿痕跡。
. y5 y h5 e; @神話另一面,卻是繼續忽視歷史垃圾箱裡的倒楣鬼。回溯辛亥革命,提的仍是黨國一體的傳承,對系譜外的異議者,包括當時其他領袖、以及君主立憲的人士,都欠缺一份公道。
/ t( A2 C% h9 j/ b! H" _: g7 _; w" N5.39.217.76這只是例子,多元的論述與創意、歷史的真相與追索,不正是台灣比起中國進步性的切割拐點?- z$ q- d; ?' d9 J7 a
多元尤是能量釋放的鑰匙,而迴避一切枝岔,包括台灣前半身世中原住民與漢人、本土記憶與中國處於不同,甚至敵對的處境等,文化人說的「貧乏而尷尬」事小,「民間自發的論述十分冷清」就有些可惜。
2 C" `* A# n1 O' k6 w7 T主事者回應非關業務內容,謝絕的是討論的聲音。
8 B. U* y' u1 P/ z( d7 m. }此外,主事者也屢以外國當年亦有許多問題,但美國法國也花錢熱鬧慶祝這等周年為例。其實卻可以更認真研究,什麼讓美國法國經過這等周年活動,成為比上個百年具進步意識的國家。舉美國的一個例子,一九七六兩百周年,蘇族領袖「戰鷹」的銅像就在愛荷華州豎立起來。當然,以今天眼光看仍多瑕疵,至少那是誠意的開始。正好像當Lewis & Clark西行兩百周年,更是觀點轉化的契機,美國開拓史換了角度,開始尊重多元的重寫。
8 ~" g; D8 @, Atvb now,tvbnow,bttvb維基解密的創辦人亞桑傑說的,dig down in time。一百年此刻若遲遲不見思辯的熱度,在這裂解的島嶼上,失去的是能量躍升的可能性。公仔箱論壇6 \5 ], p$ C2 q! z3 O
(作者為作家)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7 P7 m9 p6 M, N4 Q&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