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十年,全球經濟常處於一種奇特的失衡狀態:快速發展的新興國家在貿易上有鉅額的出超,又從富裕國家收到大量的投資資金,形成新興國家擁有極大的國際收支順差,而富裕國家特別是美國卻有龐大逆差的失衡現象。這種失衡現象能維持幾十年的原因,是得到順差的國家樂於持有如此巨大的外匯準備,而且把外匯準備存在以美國為主的富裕國家,並因而使富裕國家得以維持其過多的支出及繁榮,使得兩邊的失衡變成一個可以維持甚久的共犯結構。然而,美國的負債不可能永遠這樣擴大下去,這次全球金融風暴讓更多人擔心這種失衡現象的弊害。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夫最近主張這種失衡現象有望逆轉,但他可能太過樂觀。
3 {0 K% Y/ w7 }4 h公仔箱論壇他主要的論點是說,新興國家將不再想持有那麼多的外匯準備,也就是不會再那麼努力追求貿易出超,所以這些國家的出超可能下降,失衡的現象可以降低或逆轉。
6 B9 a- B4 d7 F# M, }" p4 y他說,外匯存底在金融危機時,讓許多新興國家得以幾乎不受衝擊。但這場危機也顯示,許多國家的外匯準備已遠超過實際所需,各國顯然已保險過度,所以各國將不再那麼積極爭取出超和外匯準備。 公仔箱論壇* F& g7 `8 N7 {$ K7 E7 ]2 x1 @& b
然而,有鉅額出超的國家,實際上並非為了取得足以保障金融安全的外匯準備而出超,因此即使外匯準備已足以應付金融波動,很多國家仍會繼續追求出超。從產業的層面來看,出超是一國可貿易產品的產量超過本國的需要量,而把多出的產量賣給外國。這結果從國際收支來看,是得到外匯準備;從生產來看,則是能維持更多的生產和就業。在既有的生產能量下,貿易財的產量減少,會讓貿易財的產能閒置而其工人失業。由於各國維持產量以維持所得和就業的目標至為重要,各國即使已為太多的外匯準備感到煩惱,也不太會願意減少生產以降低出超。
( l* T) u8 ]/ B) ^9 ?tvb now,tvbnow,bttvb再從收支的角度來看,出超是一國人民總所得超過總支出的金額,把一年中全國國民沒用掉的所得加起來就是全國的出超。民眾沒有把所得全部用掉,而把錢留下來的原因雖然很複雜,卻都和外匯準備是否足以應付金融危機無關。換言之,即使外匯準備已經太多如馬丁沃夫所言,只要多數人仍想存更多錢,全國就繼續會有出超。 公仔箱論壇# ^' J5 [$ s3 }4 D! i! g, v
馬丁沃夫還期待各新興國家會增加消費和投資,支出增加則可使出超減少。然而,消費和投資並不見得能大增,馬丁沃夫自己也認為中國大陸的投資率很難再增加。依前述出超等於貿易財產量減本國需要量的道理,增加的消費和投資若是用於購買非貿易財或國內新增的貿易財產量,出超也不會減少。事實上,新興國家增加消費和投資等擴大內需政策的目的,也多是要帶動國家生產而非降低出超。
) y u1 W$ I' s b0 K3 V& Q5.39.217.76另外,由於新興國家具有工資低廉等成本優勢,若生產富裕國家已有明確市場的產品並出口,或生產替代進口品的產品,通常都很容易成功;相對的,若要生產需求尚待出現的內需產品,則常受規模和不確定性的限制。因此,大量生產貿易財出口或替代進口,仍是新興國家最簡便的發展方式;發展程度較高的新興國家即使減少走這條路,還有更多新興國家會擠進來。馬丁沃夫看好印度的投資增長,但那些投資可能有許多就是要用來增產貿易財。
3 u* T8 U- c0 |0 y" ?由此看來,新興國家貿易財生產太多及衍生的出超現象,恐難如馬丁沃夫期待的那樣減少,經濟貿易失衡的現象不見得會逆轉,而且仍是國際爭議的焦點。國際社會正在討論如何限制各國出超比率,而我國是出超比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政府要速謀對策。
* v9 h; N( N& o$ Z* h% r( Htvb now,tvbnow,bttvb
9 t/ n2 f2 j) @) z2 T' c- P3 M 【2011/04/17 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