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國城牛車水是觀光客必遊景點,但在熱鬧人潮間卻見一條舊名為「死人街」的巷道,訴說著早年貧苦民眾重病垂死的悲悽。
% {5 @% Z4 T. f( R, etvb now,tvbnow,bttvb走在莪碩(Sago)街上,街道兩旁有數不清的服飾、小吃、藝品店,旁邊還有佛寺,觀光客摩肩擦踵,興緻盎然地逛街購物,很少人知道這裡過去曾經充滿了孤獨、無奈以終的故事。
) K4 e, x+ f* I+ J; ~! y# n8 ?早期來自中國南方及馬來西亞的民眾湧入新加坡,當年男人從事費體力的勞動業,女人當家庭幫傭是很常見的現象,即使辛苦掙錢一輩子也不夠風光告老還鄉,許多人選擇在新加坡終老,殯葬服務業也應運而生。
1 H6 ~& Z1 V1 i5 a- Q但在40至50年代,民生困苦,民眾生重病能得到的醫療照顧機會不多,再加上當時有一種迷信,認為垂死者會為其他住戶帶來噩運,因此重病民眾先被送到一種稱為「大難館」的店鋪,等待闔上雙眼,而「大難館」旁邊也出現壽衣店、金紙店等,逐漸形成「死人街」。
# ~$ k5 L6 F2 Y+ k: z% o這些「大難館」為垂死之人提供了棲身之所,往生之後也為他們處理身後事,從現在景點牌的黑白相片上可以看到,一名老人站在一些不知用途的設備前,地上幾個桶子好像還冒著火,也許正送走一名在異鄉打拼的遊子。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F! b% q5 V* @3 s# D7 i. d
但這些景象維持時間並不長,新加坡政府陸續展開都市建設,在1961年禁止「大難館」存在,殯葬業退出,由服務觀光客的糕餅店、古玩店、工藝品店及中藥店取代;現在只留黑白相片告訴後人,前人如何犧牲打拼才創造出今天的新加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