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gohtk 於 2009-9-16 03:52 PM 編輯
1 B" Z- m% D: H0 d& f' W
4 Z9 g% I) y/ v: q: {5 G! f; D作者/黄洁媚专栏 Sep 16, 2009 12:52:41 pm5.39.217.76! j+ e! W7 T( r. a
【少不更事/黄洁媚】今天是安华916变天失利一周年纪念,然而这一场高姿态的夺权计划背后除了高喊打击贪污、滥权的问题以外,对回教文化的问题却显得欲言又止。扪心自问,这何其不是重要的课题?公仔箱論壇1 m: S# ], j" F
事实上,从“回教国”乃至“回教文化”的建构,并非是回教党凭空想像而造成的,这是由许多马来政治因素和马来文化凑合下的产物。甚至可以说,没有一位信奉回教的国民可以果敢提出回教国甚至回教法的不是。
# {2 m: w6 L8 M& _+ Ptvb now,tvbnow,bttvb
( P0 [' F9 L+ f& s8 \当然,《宪法》阐明马来西亚为世俗国有助于我们厘清回教教义政治化的产生。同时,我们也盼采取一种较为中肯的态度,即民联成员党应有自己的坚持。但由回教党所带动起的“回教国”和“回教法”议题观念,却是影响甚深的马来族群的宗教意识形态。
! i a. S/ v' U1 H; e/ h" k公仔箱論壇
( {7 n0 ] Z4 H7 F6 L, M! {公仔箱論壇在马来西亚,回教教义的取舍在于马来族群所建构起的是一种“民族特征”共识,也是错杂在“马来文化”里面。我们不能说这是一种抱残守缺的顽固思想,但这种“传统”本身在落实时必会产生问题。即使回教党所鼓吹的“全民回教党”或是安华的“民联”乃至纳吉的“一个马来西亚”,说得头头是道,但如此把国民文化论述排开的政治宣传,最终只能沦为一厢情愿的政治投机论调。
9 u( b. H6 y4 Y; e! E公仔箱論壇; E4 U- V9 o$ M" g8 m" f7 p
回教禁忌是“族群化”说法
S& l+ Z( e- h4 R
9 f8 q' @0 W. A; {( M从改教、禁酒、反对演唱会到鞭刑、这种被诠释为“回教禁忌”的元素在全民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身为非回教徒,我们当然可以理性地分析当中的利弊,甚至引经据典,只是这些回教教义,本来就是一种过于“族群化”的说法,以至偏离了回教所要推崇的内涵以及社会的牵制。恰恰就是这种宗教意味的道德规范,在加上宗教团体的大力渲染,导致回教徒必须履行上苍的信仰指导行动,而丧失纠察本身行为的正确性。
4 h0 ^5 ]! }7 T$ F6 W' C: u. |: e: v( H! }8 H0 c
翻阅历史的长河,回教国所强调的“协商”(shura)、“公议”等观念,实为培养公民社会和建立民主制度所必须的因素,只是一旦让民联夺权成功后,由回青主导的争议也不会因“全面贯彻回教法”而息事宁人。当然,你大可以围巢我杞人忧天,当一切都以政治利益挂钩的时,我不认为安华所标榜的中庸回教徒形象能够按的住回教党的宗教议题。$ Q' T0 {' Y1 n" ]# B8 [$ g
而最可悲的是,在面对所谓的“宗教敏感”时,也没有人敢大义凛然的非议回教经典曾记载的禁忌。一昧强调全民文化固然是上上策,这确实是社会隐忧。( |) k# y' O3 O2 M4 o
7 _/ x$ v/ W: B) Q( u0 v9 G
其实,问题并不在于政教分离还是政教合一本身。关键在于,是谁应分离?是谁应合一?在什么样的文化和宗教形态下应分离?很多时候,回教党所表现出的,往往不是依该宗教的立场出发,而是在撇清自己和巫统之间的角色。另外,巫统的世俗论调也只是纸上谈兵,他们为政敌配制莫须有的罪名时,显然是在挑衅马来社会的信仰和文化。
1 z f8 u" E( t7 c4 x/ E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公仔箱論壇5 Z. y) d7 K$ `3 y+ O0 I; S
回到一个简单的问题,回教法本身能否“复古”成为一套法律系统,且保持其中立和公正性又是一个问题。继卡蒂卡(Kartika Sari Dewi Shukarno)之后,关丹回教高庭再次对一名触犯饮酒罪名的印尼男子处以鞭刑。据报道,现年46岁的印尼散工纳查鲁丁(NazarudinKamaruddin)因在一间餐馆饮用椰花酒,而被判处监禁1年和鞭笞6下。tvb now,tvbnow,bttvb9 h- l5 n i9 ], f1 i
2 g: ~$ o& q* k' G* V% _笼统而言,这是由一种“族群文化”来决定一个人生活举止的方式。这就形成了一种“我们”和“他们”的族群界定(ethicboundary)。身为非回教徒,在这一种对立的关系上,更多时候都在冷眼旁观回教党一意孤行的政治议程。即使“916变天”成功了,这一种“去宗教色彩”的法律制度也不见得会被废除。6 D+ [% j% \) t+ ~% f& c, d! v8 d
. T( ^3 i/ W! p" g) J' p% I V安华只能在回教课题耍太极
$ H: c; P0 x$ }" k6 A. w5 p
& H% C/ t* L5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诚然,安华被询及有关禁酒的课题也束手无策,也只能耍太极、自圆其说道,尽管个别成员可有自己对禁酒令的见解,民联在做决策时,必须考虑整体马来西亚的看法。这样的论述显然为了安抚各个政体,这当然包括回教党。此外,黄进发在其文章也曾提出疑问,野党从2008年3月8日前到今天,一直在鼓吹“两线制”,但“两线制”基本要素之一的影子内阁却迟迟不落实。
% d4 x, U6 q. O5 H8 A公仔箱論壇
' j. t1 ]% f3 I, u公仔箱論壇而我认为影子内阁的意义仍是:铲除种族政治,民联应当从修宪着手,特别是再益依布拉欣(Zaid Ibrahim)的加入,这恰好形成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他倒可以开始提呈修订法律的计划。: x8 W7 E; c. X3 J8 s
tvb now,tvbnow,bttvb2 {- k# w# [6 b4 t; Q
问题在于安华是否有足够的心理或是勇气去应对这些疑问?其一、法律双轨制所造成的问题,安华可否提出修改宪法的议程。其二、就回教党或回青以回教作为后盾的议题,除了马华公会以外,也不见民联大力反对。安华是不是安抚不了所谓回教党出现的左右派,而导致其被动的局面?
8 u& [ Z9 F: }' u
6 I& H& I( m- X9 c5 u5.39.217.76其三、就马来西亚目前所制定的回教法所产生的偏差,对人权、法制都有一定的影响,民联在协商处理这些事件似乎显得较为逊色。尤其是行动党和回教党过去的“牙齿印”倒是最佳的写照。所以916一旦夺权成功,面临“政治分赃”的时候,回教党所倡议的论调,恐怕也不是安华能够阻止的。这一种以“宗教”来凝聚和形成的权威,回教党必会通过政治手段,来确定其认可的回教文化得以延伸。
1 y$ m Z& a0 X. N( B1 Y公仔箱論壇
1 q* m+ z" ^) t6 \( H- _+ N5.39.217.76回教法使回教失去信仰特色
& \/ @/ [' K1 R$ j0 c5.39.217.76
* m0 f2 @8 n( N& P1 N- @ ?; G, m$ g无论如何,尽管回教法律看起来好像不间断地起着作用,却因其失去(也必然失去)了信仰的特色,只剩下单纯的工具性而显得干瘪苍白。更多的时候,非回教徒的批判更随同其神圣性一同消失殆尽。这也导致其“神的意志”下降到“政治的意志”,而不能让人深入骨髓的服从。
, a8 |/ E$ v* h! s7 P# ~. k公仔箱論壇
1 ], N2 O6 N& _$ s9 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除了家庭法、宗教自由的问题出现分歧以外,谈及回教文化的问题时,其惩罚和禁忌,渐渐形成了一种蛮横的形象。一旦被告罪名成立,上诉的机制该何去何从?以单纯的司法角度来论,这种双重标准也必然导致分裂,也决定了双方迥异的谱系。公仔箱論壇. i# ]* S" V5 y- {1 \: x3 |
" y+ u2 L2 R( |3 c u# d* }
而对大部分的华社而言,回教的问题已成为了一大顾忌,这不是安华在台上时“秀”一两句华语,“我们都是一家人”、“各位来宾,各位同乡,大家好”所能解决的。这虽然符合了主流的民意,但安华所标榜的亲民形象充其量不过涉及普遍意义上的“假交融”而已。特别是经过近日与回教徒交涉的社会新闻,很多政客的口里都喊着满腔的跨越种族樊篱,这些人却又做了什么实际的工作?
$ d- n- E- s( ^; w9 Y# v4 Z7 K# D公仔箱論壇4 K8 x2 N% j% O# |8 s6 z
只能遗憾说,回教法被扭曲,或许可追究说明这个年头没有大恩大德和做回教学问的政治人。这些似懂非懂的政客,或许没有读过《可兰经》第2章·30节就是说了:“我要在大地上设置代理者”,说明了统治权是归上苍所有的,人类只有授权下的代理权。那些错误诠释回教禁忌的政客,加以对教徒和非教徒无理的管制,显然是非法的。5.39.217.761 p- F0 D( d+ D' ?5 n8 B2 z# G' z1 J
8 X7 x3 l% h0 [& s6 _0 b5.39.217.76如安华(民联)无法解决纠缠已久的回教文化问题,要贯彻916夺权计划的背后的全民精神,真的是出洋相了!
4 W/ ?, v7 k7 G7 ytvb now,tvbnow,bttvb
! f' T/ v2 a0 C2 ]4 ttvb now,tvbnow,bttvb黄洁媚是法学系在籍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