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又是新口號產業
, 描述: 【經濟日報╱本報訊】
去年底,行政院長劉兆玄才在年終記者會宣示,金融海嘯讓產業結構面臨蛻變,行政院將全力培植能源、通信及生技等上位產業,成為新兆元產業。5.39.217.76% ]( t3 H: p3 q3 F+ W5 }
( P- i- K9 L3 O5 F公仔箱論壇大家都還搞不清楚要如何發展及達成,2月份馬總統在總統府主持當前總體經濟情勢及因應對策會議時又有新裁示:對於台灣產業發展規劃,政府應在出口產品多元化、品牌化、關鍵技術取得等面向,在三個月內提出具體策略;尤其對於關鍵新興產業的發展,例如觀光旅遊、醫療照護、生物科技、綠色能源、文化創意、精緻農業等面向,投注更多資源。
* k6 Z) W) l, \' z' L9 y# n5 z
6 x6 C7 p. F9 \! a9 x5.39.217.76不僅政府官員積極找新產業,業者與學者也不遑多讓;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表示,台灣找新利基,別只想IT,並提出綠色技術、文化創意、保健醫學、精緻農業四大機會的發展方向;中經院董事長朱敬一看好生技、品牌農業、國際醫療、觀光產業及太陽光電;而裕隆集團執行長嚴凱泰,則力推電動車是下一個兆元產業。/ T2 S, f( c4 J" `; E0 ^' K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s4 k, M" E" c, ?) E) S" q4 g$ g
如果這些林林總總的產業都要大肆發展,再加上舊有產業也升級擴張,真不知屆時台灣的產業風貌為何?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V; `- f' r0 @& b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Y, x# m4 j3 x! o( {
台灣發展產業的模式,與其他的國家有很大的不同。一是產業轉換及結構調整速度比其他的國家都快,1986年許多還是全球數一數二的產業,包括鞋子、成衣服飾等,很快地被電子業所取代;電子業產業消長的週期更短,1990年代中期才快速成長的個人電腦相關產業,2000年後,便由電子零組件產業所取代;換產業跟翻書一樣,所以需要不斷地發掘新產業。5.39.217.766 _2 c+ o7 L3 |7 A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3 P; o4 f: m, V" C4 G! c
第二項特色是,產業發展規劃都是某一個人說了算。從早期人稱台灣科技之父的李國鼎開始,到孫運璿、趙耀東,都有其產業發展的堅持;今天台灣幾項兆元產業,或多或少與當時他們的堅持有關。不過,現在時空背景已完全不同;過去台灣較早加入國際市場,較早累積一些外匯,也能夠較早跨入新產業。但現在,別說上述官員、業者及學者所提之「新」產業,在國外發展早就滿坑滿谷;事實上,早在1982年,孫運璿擔任行政院長時期,便明訂了「自動化、資訊、材料、能源、生物技術、雷射、肝炎防治、食品加工」等八大重點科技,結果,依維基百科的評論,這八大重點科技的執行方式在當時就受到質疑;包括政府投資補助的對象良莠不齊,八大科技的範圍過於廣泛等。「有的似乎是在科技界多數人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由少數人『悄悄』列入的。……這種『本末倒置』的決策方式,已足令人吃驚。」
% i9 n! D( S; D8 T9 N! c0 u公仔箱論壇公仔箱論壇 B+ |! A1 r& Y) E+ N
我們不確定現在政府所推出的關鍵新興產業,是不是少數人「悄悄」決定的;但可以確定的是,它既不是依循國外前瞻預測(foresight)方式,也還沒有經過可行性或成功率的正式評估,甚至連產業範疇都還不清楚。
2 j" j3 i4 ?& R: x' U8 L# ktvb now,tvbnow,bttv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x# v4 k4 u& ^$ q6 Q
不管如何,三個月將到,這些產業的發展策略都必須先回答:產業的目標市場在哪?是新藍海市場?還是取代舊供應?競爭者有誰?動向如何?我們的競爭利基在何處?過去台灣一直無法突破的關鍵因素是什麼?政府該扮演什麼角色,投入多少資源?tvb now,tvbnow,bttvb. ^! h$ Y5 o* w) v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B% `1 n& I: P& `5 H! R: P
先不說三個月一到,即可看到耳目一新的革命性策略;若連上述的問題都還無法釐清,又如何說服大家,這些真是台灣下一世代的關鍵產業?尤其是,其中主管部會交通部、衛生署、能源局、文建會及農委會,連什麼是產業化都還搞不清楚,就要他們提出產業發展策略,這不是擺明了浪費時間嗎?因此,在機制上,絕對不能把預算直接匡列在各部會之下;而應類似編列科技預算方式,由各部會提出產業發展需求及計畫,經過客觀審查、預算競爭機制,並負起政策成敗責任。如此,或許還有一絲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