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陣子,台灣的新聞媒體每天都在報導一例一休施行後的負面影響,從勞工埋怨不能多加班、企業被迫漲價,到半年後將有大波失業潮衝擊、藉此悲嘆台灣可能亡國等等,總之,鋪天蓋地都是壞消息。
. J' g+ m" I6 Z* E) @6 T( e- B7 }5.39.217.761 _7 ^8 Y+ c0 _* v B' j+ M3 C/ C5 J
顯然一例一休上路之後,有許多企業主憤怒了,所以又再次搬出不排除出走、凍結國內投資、裁員減班、調漲售價等說詞來恐嚇民眾,試圖挾民意以威脅政府。tvb now,tvbnow,bttvb. O* x( |* V1 c. l1 Y
由於實在鬧得太凶,逼得政府出面解釋,一例一休對於製造業和服務業造成的成本上升服務其實不高(前者百分之零點一、後者百分之零點二二),並宣布要嚴格監控物價波動,如若有不當漲價將會介入了解與處置。
! @( W" O% E$ f- _& {9 M2 Y5.39.217.76看到社會上有一大堆人,因為一例一休增加薪資成本而狂怒的言論,不得不感嘆,台灣的勞工在這些人主眼中,甚至不如其他生產成本與原物料的價值。當國際原物料價格上升,企業主面對生產成本上升時,大家雖然不滿但接受了。
V$ d' F: c9 B3 g但是,當物價上漲導致必須幫企業中的勞工調漲(最低)薪資時,許多資本家和挺資方的民眾跳出來極力反對,主要理由不外乎,「有能力的人不怕領低薪」、「有能力的人在低薪的環境照樣能夠找到好工作,擺脫低薪困境」、「會埋怨低薪的人,都是自己不努力,想依靠制度」等等。總而言之,就是不支持調漲薪資,認為調漲薪資會慣壞惡質勞工。
0 Q' Y- M2 a( N) Y3 s令人不解的是,為何這些反對調漲薪資者的理由,不能適用於資本家面對景氣環境的變化?如果說,有競爭力的勞工不怕最低薪資說能夠成立,那麼有競爭力的企業也應該不怕營運成本的上漲才對啊?
7 P. Y& a6 i1 H4 Atvb now,tvbnow,bttvb好比說台積電,一例一休肯定也會增加其人事成本,可是其獲利能力之強,足以支付休假導致的薪資成本支出。甚至於,像台積電這樣的企業,早就施行優於勞基法規定的休假與薪資辦法,對吧?
3 \. N" x X1 N! j1 Z/ z* s# L! Mtvb now,tvbnow,bttvb如此說來,會因為一例一休而重挫導致結束營業或減少營運時間,以縮減人事成本支出吃掉毛利的是哪些企業?恐怕是利潤原先就很微薄,給予員工的薪資待遇只有勞基法最低保障的那些企業吧?也就是說,這些企業只能靠剝削勞工的剩餘價值,勉強苟活,對吧?不然的話,怎麼會施行一例一休後,因為加班費的支出,就導致原本有賺錢變成虧損?tvb now,tvbnow,bttvb# r+ b0 P5 X9 n
如果這樣的企業不多,也就算了。然而,看媒體在一例一休之後的報導規模,似乎整個台灣的產業界都因此大受衝擊,都快要倒光光的樣子,那麼不就是說,台灣有相當比重的企業都是靠著剝削勞工的剩餘價值,才能創造微薄的利潤囉?
+ {4 Z* u1 M" R( K$ }' Ftvb now,tvbnow,bttvb如果是,那麼應該檢討的恐怕不是制度不再讓資本家可以壓榨勞工的剩餘價值,而是台灣的產業界怎麼會淪為只能靠剝削勞工的剩餘價值苟活吧?
7 I7 W+ Z+ M3 `7 `! A9 ^tvb now,tvbnow,bttvb營運企業的主要責任到底是在勞工不願給資本家剝削,還是資本家無法規劃出足以創造高毛利好照顧員工的商業模式和企業競爭力?
K: O& {- r: X- F) A看到近來的一例一休爭論,覺得十分荒謬。台灣竟然有那麼多資本家與白領中產階級真心認為,勞工靠多加班賺取勉強苟活的薪資是合理的,當勞工正常工作就無法賺到足夠生活的薪資時,一堆人不去檢討產業結構與企業營運問題,卻反過頭來怪罪政府的法規不讓勞工加班(不讓企業主可以壓榨勞工的剩餘勞動力)?
- C* F" P) Y9 g V. n難怪台灣總是稱為過勞血汗鬼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