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韓培印的兒子考上大學,他堅信兒子用不了多久就會“出人頭地”。為了供兒子上學,他賣掉了家裏值錢的東西。當兒子大學畢業,韓培印發現兒子的收入甚至還比不上當農民工的自己。韓培印感嘆道,“我現在覺得上大學也沒什麼用,是不是?”(12月14日《中國青年報》)tvb now,tvbnow,bttvb6 p, G' i8 s. s
. O$ \( g1 j& }6 I5.39.217.76傾家蕩產上大學、擠破腦袋找工作,而成為高薪的“精英者”畢竟鳳毛麟角,上大學到底值不值,還真是個現實的問題。如韓培印等人的感慨,似乎是個不爭的事實。也因此,“重慶應屆高三學生中,有上萬考生沒有報名參加高考,這樣的學生多是農村考生”——此般新聞才會一波波地引發社會反思。tvb now,tvbnow,bttvb5 B3 e0 y& X# N* ], r1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U, u9 w. c0 ~
“讀書無用”,筆者以為這是句氣話。因為“讀書無用論”其實是一個內涵豐富的多元辯題,有時甚至是個偽命題。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路,早就提出過“以此言之,何學之有”的疑問;及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雖然“讀書無用論”曾甚囂一時,恐怕也沒有人敢抹殺教育對于國家振興的引擎意義。5.39.217.76; X: A& f: H; H8 p0 j9 ?
- a' }- A0 Z. s$ P T/ X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一些人存在“讀書無用”的想法,只是針對高昂的教育成本與激烈的就業壓力而產生的一種片面看法。誠然,近些年來,我國的教育成本不斷上漲,國內就業崗位稀缺,就業的實質性矛盾凸顯,造成文化知識“為稻粱謀”的物質化功能更為孱弱,“讀書”可能反而耽擱了低層次就業的機會。但是,這些問題實際上都不是“讀書”的原罪,恰恰相反,它們皆需要靠“讀書”來解決。
# C& n+ V* d6 H* Ztvb now,tvbnow,bttv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f8 C- i# J* A# x$ H
對于制度設計者而言,只有“多讀書”,才能體悟教育財政的深遠意義——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4%的投入指標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礎線,然而,正因為我們對“讀書”的價值缺乏正確認識,層層落實下來,一直未能實現這一基本目標,使得“讀書”成為不少家庭消費中的“奢侈品”;對于就業崗位而言,不讀書、光靠COPY,沒有自主知識產權,掙扎在底端生產線,一旦機械化取代人工,就業環境更為緊張。讀書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諸多症結,確實又與我們“讀書少”直接相關。
: W. u: e0 K' n* n5.39.217.76不僅如此,讀書的“有用性”還表現在對個人的改造上,無論是通達人情世故、抑或增益謀生技能,知識的價值都充滿著“改變命運”的可能。就算市儈一點,功利而言,譬如美國喬治敦大學最近的一份研究證明:教育背景與收入密切相關,一位有高等教育背景的美國人一生的收入是360萬美元,只有高中學歷的人收入只有130萬美元,且這種差距在不斷擴大。
' y) `9 u; ` N. K5 R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J* n" O2 p% T2 d8 S# m" s: @* n
窮孩子讀書不容易,讀完後找工作也不容易,有些悲觀失望的情緒自可理解。社會要反思這種“怨言”,公權要正視這些民意,但對于尚能讀書的孩子來說——知識,遲早會煉成一把利劍,總會有用得著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