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王勇平的背影,一個等待填滿的角色空格

王勇平(資料圖)

    記者16日從鐵道部獲悉,原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不再擔任鐵道部新聞發言人、政治部宣傳部部長職務,平級調任涉外部門。
8 F! z) q$ |5 b: v" V- Q# a/ R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王勇平留給公眾兩張截然不同的臉譜。一張是7‧23動車事故後新聞發布會上的“口不擇言”——“奇跡”、“反正我是信了”等雷語迭出;一張則是“突然卻並不顯得意外”的離任背影。有媒體甚至登出了王勇平在鐵道部辦公樓的樓梯上揮手作別的照片。這樣的照片令人充滿惆悵,以至于有網友在微博上表示,“我已經開始同情王勇平了”。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C% g3 v$ v! h
    我們很難說王勇平離任與他此前的“發言失誤”無關,正因為如此,我們也能夠理解網友對他由憤怒到同情的心理轉變。事實上,這或許更是一種互通的情感。王勇平在動車事故新聞發布會上的糟糕表現後,前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就在博客上發表了一封公開信,他在文章中反問:今日王勇平,明日誰?今日鐵道部,明日誰?在我看來,這裏面固然有一種“同病相憐”的情愫,其實更揭示了當前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困境,以及發言人必須要承受的制度不完善的代價。
2 ?2 L; x- c7 x    我國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在非典肆虐的2003年正式開始確立,雖年輕,但成長迅速。數年來,國務院、部委、省市區三級新聞發言人制度基本確立,各級黨委發言人也即將全面出現。這是一種可喜的現象。而與此相對應的,作為一種發展中的“陣痛”,則是新聞發言人制度被部分扭曲與異化:在許多時候,新聞發言人制度更被側重于技巧訓練、公關培訓;有的時候,他們甚至只是宣讀通稿,為了體現部門意志,為了把事情“抹平”。
" j/ [$ b. `3 f* v8 k, \公仔箱論壇    《人民日報》將不合格的新聞發言人分為“無可奉告型”、“大包大攬型”、“照本宣科型”、“自我辯護型”、“報喜不報憂型”、“惱羞成怒型”、“感情錯位型”等等。這樣的公眾形象顯然與新聞發言人的制度設計本意相悖,也越來越不適應開放的時代背景。在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公眾因為網絡擁有愈來愈多的信息,微博更是擴張了這種信息佔有的容量。公眾對新聞發言人的期待,更多集中到了“有問必答”、誠實與機智等表現上面。沉默、挑釁甚至王顧左右而言他只會愈來愈激起公眾的反感。
6 B" i3 o, T2 ~+ Ztvb now,tvbnow,bttvb    這正是王勇平們不得不直面的制度困境與角色空格,也是公眾開始同情起離任的王勇平的重要原由:在當前還不算完善的新聞發言人制度下,作為一種職務而不是一種制度設計存在,王勇平們只能代表自己所處部門的利益,他們的功能有限,也絕非什麼都可以回答,有時還“必須”言不由衷,新聞發言人難以體現出其“新聞性”。較之對信息公開需求越來越強烈的公眾,王勇平們需要承擔憤怒。
# N: C* k! x# y3 g; _) O  {tvb now,tvbnow,bttvb    王旭明在當初離職教育部新聞發言人時曾經說:“20年後回頭來看,大家也許就會理解我現在的處境”。也許我們同樣無法理解王勇平現在的被指責與被離職。所以,任何悲情或者其他的詮釋或許都顯得太膚淺。在我看來,王勇平離職的背影更是一個制度與角色的空格,它等待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完善、信息公開制度的完善去填滿。(王聃)

王勇平換崗,新聞發言人制度仍需前行

    鐵道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王勇平不再擔任鐵道部新聞發言人、政治部宣傳部部長職務。他強調,“這不是免職或被停職,而是正常的職務變動,王勇平的級別待遇沒變,調到哪個部門還沒定。”(8月17日《京華時報》) 5.39.217.76" T3 B4 C1 {6 S
  王勇平的換崗,很多人想到了他在溫州動車事故新聞發布會的發言。在那次新聞發布會中,王勇平稱,停止救援後救出一名小女孩,“這只能說是生命的奇跡”;而面對掩埋車廂便于救援的解釋,王勇平則稱“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這些發言受到了社會輿論的普遍質疑。
+ _1 r! j9 o- W$ Q  ptvb now,tvbnow,bttvb  那麼他的換崗是不是和這些發言有關係呢?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近些年來,新聞發言人的一些發言確也引發了不少爭議,甚至風波。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S8 K0 R. u4 o/ E0 d
  現在,王勇平恰恰是在社會強大的質疑聲中離開了新聞發言人的崗位。要知道,王勇平當年參加了為期5天的首期中國新聞發言人培訓班,是國新辦第一次向社會公布的75位新聞發言人之一,曾被認為“優秀新聞發言人”。即便如此,他的一些發言還是飽受爭議,這不得不讓人感到新聞發言人是多麼的難做。這樣的背景之下,會不會有人認為,為了減少這樣的麻煩,還不如不設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呢?
8 U1 `4 l6 U9 I  如果如此看待新聞發言人制度,那就不能不說是大錯特錯了。建立政府新聞發布制度,讓新聞發言人統一發布事件的真相、發展趨勢或處理結果,是社會進步的體現,是一個負責任政府的體現。新聞發言人制度可以為公眾提供必要的信息,及時回應公眾的關切,塑造良好的形象,獲取公眾的理解和支持,是現代高效政府施政的重要方式。我們沒有理由放棄這一好制度。
5 @2 i7 X5 s+ U! S5 mtvb now,tvbnow,bttvb  我國新聞發言制度之所以會出現一些問題,恐怕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新聞發言制度還不成熟。從最早在外交部首設新聞發言人制度至今不過20多年的時間,可是在外國,如美國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已有180年的歷史。
. U  X2 o+ W! t2 @/ T$ Rtvb now,tvbnow,bttvb  由于理論指導欠缺,實踐不夠,人才隊伍還不夠成熟,再加上我國國情復雜,人口眾多,群眾有不同的期待,一些發言不當,新聞發言實踐出現一些問題就在所難免了。  k/ a4 q) I2 m9 K7 _
  但是這些問題不應當是我們新聞發言人制度停滯的借口,而應當從這些事件看到,我們的新聞發言人制度還有很大改進余地,需要大力發展,需要培養更多的優秀新聞發言人。 
7 x) P7 d- ?# s7 e9 f4 G0 i- E  只有我們把質疑當作前進的動力,新聞發言人制度才會越來越成熟,發言人才會讓人民群眾越來越滿意。當然,這只是表徵,新聞發言人真要做到讓人民群眾滿意,關鍵還在于其背靠的單位、部門的工作做得扎實,符合民眾的心願,讓民眾放心。
4 v( U+ s% F- m  R3 S+ |# B公仔箱論壇  王勇平換崗了,但我們新聞發言人制度、新聞發言人還要繼續前進。(肖華)
1

評分次數

  • aa00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