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選擇性失業”是個偽命題
, 描述: 陳一舟
畢業季已過,社會上仍有一些“畢剩客”(尚未落實就業單位的大學畢業生)。他們並非無業可就或不想工作,而是挑肥揀瘦,主動放棄一些就業機會,這樣的情況被稱為“選擇性失業”。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飛教授指出,選擇性失業說明一部分大學生的擇業觀念和就業預期不同程度地脫離實際。 (《中國青年報》7月28日)5 ^. ^' s+ F+ p2 X1 W: p
! j: R8 [5 W" I, Q" w, j8 i: ^
當前有一種聲音甚囂塵上:認為大學生應該確立“理性”的就業態度和目標,別再“挑肥揀瘦”,“先就業再擇業”。記得前不久曾經有一位政協委員說過這樣的話:“現在不少大商人,當年不也是‘走鬼’出身?李嘉誠靠賣塑料花、霍英東靠開雜貨店、美國的戴爾靠送報紙起家。讓大學生來當‘走鬼’是培養企業家必不可少的實踐過程。”如此觀點當然不無道理,但問題的關鍵在于:不是誰都能從小攤販成長為李嘉誠,暫時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從事一些低端的行業以緩解就業壓力未嘗不可,但沒有必要將之美化得那麼冠冕堂皇吧。: B# s. n( z) x' v( L
因為“選擇”所以“失業”,于是就有了“選擇性失業”的概念,矛頭直接指向了大學生的就業浮躁,看上去正義凜然、充滿悲天憫人的道義思考,其實不過是一個“無中生有”的偽命題。
8 g2 T9 F- t" q: O" I6 h; r a( o: ztvb now,tvbnow,bttvb5 j# I `* c& K% w( l) |5 J( u
首先,就業本身就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大學生要根據自己的專業、教育背景、特長和個人愛好綜合考量選擇職業方向,不可能有崗位就上——選擇有什麼錯呢?所謂“選擇性失業”,將必須的就業選擇“異化”成了“挑肥揀瘦”,不是偷換概念是什麼?其次,如今的大學生真如我們平日裏所抱怨的一樣“好高騖遠” 嗎?未必。就業難的語境下,大多數的大學生對自己都有客觀的社會定位,難道會有大學生寧可餓死也要去當白領嗎?誇大了大學生的浮躁,小視了他們的理性,這不是高高在上的精英邏輯是什麼?
8 ` i+ |- m; d( d7 d {公仔箱論壇8 T3 A. N* l* z" z
大學,在我們這個國度,不僅是一個教育場所,還隱喻著人生的機會和未來的希望。底層人唯有通過上大學,才能有機會“向上”流動。如果十年寒窗苦讀的結果就是“向下”當小販,還付出高昂的學費上大學幹什麼?職業技校甚至是自我修煉就足矣了。2 w) [2 S" F% R$ U9 F5 D
$ [# T9 ^, d+ H. W- s$ s+ n( E
這些年,大學生當小攤販、當保姆、做掏糞工之類的事兒漸漸多了起來,與其說這是一種就業理性,不如說是就業壓力倒逼的結果。不是說大學生當小販就是什麼不光彩的事情,所謂行行出狀元,英雄不論出身低,即便是做小販,也會有人走向成功,這毋庸置疑。但大學畢竟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大熔爐,而不是批發小販的加工廠 ——接受了十多年綜合教育的大學生去從事低端的、不需要具有多少智慧含量的普通勞動,不管怎麼說都是人才的浪費,折射出人才培養的無序擴張、市場人才配置的脫節斷檔。我們需要大力破解的是上述難題,進一步保障大學生的就業選擇權,而不是義正詞嚴地鼓勵大學生去爭當小販、做藍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