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南岳陽市人民政府宣布,經過當地有關部門兩個多月的奮戰,成功破獲一起涉及福建、湖南、浙江三省的瘦肉精生產、銷售案件。記者實地採訪發現,與以往類似事件不同的是,這次竟從飼料中檢測出以前從未出現過的苯乙醇胺A。此外,還從浙江大學教授鄒某處查獲含苯乙醇胺A的飼料1500公斤,並對其實施刑事拘留。(7月25日《北京晨報》)
) o/ G, S) k* \+ a5.39.217.76 黑心商家使用新的“瘦肉精”種類苯乙醇胺A,說白了不過是逃避監管檢測。但專家教授擔當幕後“黑手”這一現象,卻應引起我們的警惕。tvb now,tvbnow,bttvb+ b% A" ^" ^# m$ W
據媒體報道,中國“瘦肉精”的始作俑者是浙江大學動物科學院的許梓榮(當時是稱浙江農業大學),他于1987年去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當訪問學者,回國之後寫了一篇關于“瘦肉精”的論文。這一“成果”為他贏得無數“榮譽”,但給國人造成了傷害,這就是“專家”利用高科技害人的真實見證。在日前披露的“新型瘦肉精”事件中,涉及浙大教授鄒某,在該住所查獲含苯乙醇胺A的飼料1500公斤,這又是一個“專家害人”的鐵證。
2 k& A m; z& u5.39.217.76 專家學者是社會“脊梁”,也是社會中的精英,社會責任大。然而,某些專家道德素質低,不僅學術操守喪失、唯利是圖,甚至淪為不法商家的“幫兇”。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就與多年來一些“專家、技術人員”的教唆有關,當地奶農和奶站是如何學到以添加三聚氰胺來抵抗蛋白檢測方式的?正是緣于個別專家和無良企業的“縱容”與教唆。在某省農村,為了讓農民將收獲的麥子盡快晾幹,“技術人員”向他們推薦一種撒上即可以速幹的幹燥劑,至與給食用者造成多大傷害他們卻不管不顧。公仔箱論壇: K0 B4 u1 C+ E& _3 u4 `. G2 C+ O/ m
上述“食品安全事件”不是孤例,為害公眾多年、久打不絕的“瘦肉精”也不會是最後一例。就此,有必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築好學術良知“樊籬”。既要通過制度約束讓專家學者秉持公平正義的學術德操,也要對那些“害人專家”予以嚴厲懲戒,要讓助紂為虐者付出慘重代價;二是職能部門應加強監督檢查。一些植物生長激素、添加劑,甚至是嚴格控制流通的“三聚氰胺”等,在一些鄉村小聯社竟能輕易買到,這不是監管缺位乏力又是什麼? |